(共33张PPT)
25. 短文两篇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 级:七年级下册
新阳中路学校 陈缜
说教材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说学情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短文两篇》体裁是神话,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单元,其编选旨在通过夸父与共工形象让学生感受探险价值所在,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体验到为自己的信念而攀登的伟大,并促使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特有的理解与想象来认识世界。
《短文两篇》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替代了原有的《两小儿辩日》,课文的选择使得两文并驾齐驱,让学生在学习《夸父逐日》体会到远古人们在当下时代同大自然竞争、征服大自然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到在原始时代末期弱小部落敢于挑战权威,并具有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并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文本及分析夸父与共工的形象;
2、锻炼学生以想象来拓展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远古人民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并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文本及分析夸父与共工的形象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以想象来拓展文本的能力。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说学情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以及初一上学期的古诗文学习,对文言文这种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神话这种体裁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短文两篇》打下基础。但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外知识面窄,由于家庭经济的限制,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仍停留在围课文而学的层面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当降低部分探究内容的难度,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好带中,中带差、好带差”的帮扶样式带动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资料整合法: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整合为课文分析所用;
2、朗读法: 指导学生据节奏朗读文言,积累字词;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理解内容、分析人物以及挖掘文本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短文两篇》的学法注意抓住:
【学法】
(1)朗读指导法:通过老师的指点理解文言文的古音读法及节奏划分;
(2)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感知和认识;
(3)、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素材的客观性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获得知识,使知识更具有说服力。
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短文两篇》在教学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加之我校学生文言水平不高的现状,固将教学过程设计分为2课时(《夸父逐日》1课时;《共工怒触不周山》1课时)。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为9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6人左右),搜集:
1、与夸父与共工有关的神话故事;
2、查找“夸父逐日”这一成语的意思及运用
开始
新课导入
初读积累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
探究
结束
课堂小结
说教学过程
六个主要环节
问题探究
讨论探究
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播放《女娲造人》相关视频
从神话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说说故事内容、神话特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神话故事。
新课导入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以达到知识的积累,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链,同时用视频的形式,形象生动,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感知内容;
2、指导朗读,划分节奏,概括内容;
3、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并进行文言字词归类积累;
4、自读,当堂成诵
初读积累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常规读法,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以形成文言字词积累的知识链条。
10分钟
合作探究
老师先组织学生据标题及课文内容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后分小组在立足文本基础上,借助整合课前搜集资料来探究课文内容。
问题探究
“探”课文内容
5分钟
【课堂问题预设】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2、夸父追上太阳以后又如何?
3、夸父为什么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
对《夸父逐日》的故事,学生课前有一定的了解,固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来激发他们对文本解读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好带中、中带差、好带差”的同伴教学来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在前面的文本解读与资料整合的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
1、夸父不逐日行吗?
2、他逐日的目的是什么?
3、从上面的解读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问题探究
“探”人物形象
通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整合资源,学会多角度阅读
8分钟
合作探究
“巨人夸父敢与太阳逐走,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在这个奇妙的神话中,你所知道的“夸父精神”是什么?
讨论探究
“探”主题思想
“读书是为了明理。”主题的探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分钟
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该神话故事的现实意义:
你了解“夸父逐日”这一成语吗?你又是怎样看待这一成语呈现的现实意义的?
讨论探究
“探”现实意义
固定成语的运用是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体现,引导学生理解成语一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则可以以此为线索窥见社会现状。
4分钟
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来对其中某一片段进行拓展训练,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同时可以锻炼和发展学生关于文本场景的想象力。
扩展延伸
以问题“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富于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
①与日逐走,入日;
②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处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来选其中一处进行片段拓展,拓展可用多种形式如画画(附录简单说明),文字拓展或者是舞台表演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交流后派代表汇报。
6分钟
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提升主题,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涵。
夸父勇于探索、不畏艰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这些都是夸父精神所在,今天,我们仍在各自的学习领域中探索,愿这样的精神感染着你,鼓励着你。
1分钟
预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1、借助注释及《古代汉语字典》给文中的生 难字注音、解释;
2、查找资料给短文划分节奏,并借助注释进行初步翻译 。
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借助工具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预习,把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同时为学习下一篇短文搭建桥梁。
板书
结构清晰,指向明确,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
夸父逐日
《山海经》
逐 饮 化
↓ ↓ ↓
勇于探索 巨人 不畏艰辛
↘ ↓ ↙
夸父精神
学生活动
初步思考
问题探究
讨论探究
“探”现实意义
“探”主题思想
“探”人物形象
“探”课文内容
知识迁移
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开始
新课导入
初读积累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
探究
结束
复习旧课
解读强调
引导点拨
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
评价激励
教学流程图
巩固知识
内容概括
字词归类
片段想象
开始
新课导入
预习探讨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结束
课堂小结
说教学过程
五个主要环节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播放《共工怒触不周山》相关视频 ,并请学生简单说说视频内容
新课导入
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来加深印象
3分钟
预习探讨
用集体讨论法、比较法来探讨学生文言字词查找情况、翻译优劣,让学生了解文言翻译如何从字字落实过渡到“达雅”的层面,从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查找资料的习惯
1、从“差—中—好”三个层面的学生中的选一个朗读短文,展示预习中查找到的生难字读音、解释全班讨论;
2、集合学生较为典型的翻译,从“信达雅”三个层次讨论重难句翻译;
3、文言字词归类积累。
10分钟
合作探究
在上一节课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展示第一课时课文学习的程序:内容质疑、小组交流——人物分析——主题探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自主学习,再采用竞赛式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全班交流。
20分钟
【课堂问题预设】
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通过两篇文章的人物比较,进一步地了解文章主题思想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比较阅读
6分钟
课堂小结
神话传说的产生是因为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固使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分钟
布置作业
1、请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字数500左右 ;
2、自主阅读《山海经》,并做相关读书笔记。
想象作文是学生提高想象力的途径,学生通过课后思考再运用,能够巩固知识并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山海经》作为学生阅读的补充资料,以拓展学生知识面。
板书
以概括人物形象为线索,凸显文章重点
共工怒触不周山
《山海经》
勇敢坚强,挑战权威
自我牺牲 无所畏惧
学生活动
初步概括
翻译落实
内容质疑
人物分析
主题探究
比较阅读
知识迁移
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
开始
新课导入
预习探讨
课堂小结
合作
探究
结束
设置疑问
巩固提点
引导点拨
布置作业
评价激励
教学流程图
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