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3测量练习课(1-2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3测量练习课(1-2课时)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6 17: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知识点1:测量物体的长度。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铅笔长( )厘米( )毫米 分析:测量物体长度的步骤:
(1)把被测物体的一端与直尺0刻度对齐。
(2)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是多长。
(3)超过了整厘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4)把厘米数和毫米数合起来就是该物体的长度。
答案:7 7 1.你知道曲别针的长度吗?
答案:2 8
知识点2: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填一填:
5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分析:1厘米=10毫米,5厘米里面有5个10毫米即50毫米,所以5厘米=5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答案:50 8 2.填一填。
2厘米=( )毫米
9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毫米=( )厘米
50厘米=( )分米
答案:20 9 10 1 5
知识点3:拓展练习,简单的计算。 填一填。
4米-3分米=( )分米
20毫米+40毫米=( )厘米 分析:第一题把单位换成相同的分米,4米=40分米,40分米-3分米=37分米;第二题先计算得60毫米,再转化成厘米即60毫米=6厘米。
答案:37 6
归纳: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要换成相同单位再加减;结果的单位与计算的单位不同,计算完后要转化成计算单位。 3.算一算。
1米-4分米=( )分米
3厘米-12毫米=( )毫米
25毫米+15毫米=( )厘米
40毫米+60毫米=( )分米
答案:6 18 4 1
知识点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题。
一根4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长? 分析:一根绳子对折一次是平均分成两份,再对折一次是平均分成4份,即把4分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答案:4÷4=1(分米) 4.一根长8分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长?
答案:8÷4=2(分米)
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做一做”。
2.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4、8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完成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1、2、6、7题。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从课本的练习课编写体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内容靠学生动手,在动手过程中获取知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测量长度和长度单位换算、简单计算等活动,教给学生一种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好的计算方法。部分内容采取讲解的方法,如长度单位的转换,估计物体的长度,求平均值,简单计算。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并亲自体验相关运算。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技能,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