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 量一量,比一比
课题 量一量,比一比 课型 实践活动课
设计说明 “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是数学中的生活”,本节课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以及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实践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保证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明确的任务,有测量的机会。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注重测量数据的交流与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表象,使学生对所测物体的相关数据形成清晰的直观认识,便于以后的提取和运用。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实际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卷尺
学具准备:米尺卷尺活动记录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用手势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用手势比划60厘米的长度。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比划的60厘米有长有短,那么60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长度。 1.(1)听清要求,用实际手势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先想一想60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出来。
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米=(100)厘米
300厘米=(3)米
5米=(500)厘米
100厘米=(1)米
8米=(800)厘米
2.连一连。
3.你了解自己吗?写出4个有关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或高度。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和讲台的长度。
2.提出测量要求,引导学生测量肩宽。
3.组织学生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别的知道物体长度的方法吗?
6.引导学生明确描述的标准,选择合适的标准描述动物的身高或身长。 1.明确要求,实践操作。
(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分小组进行测量,测量后填写活动记录单,然后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小组测量的差异。
2.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肩宽,把测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单上。
3.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等,测量后记录下测量结果。
4.讨论、交流测量的结果,对所测肩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认识。
5.用多种方法建立所测量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方法一:闭眼想。闭眼想象实物有多长。
方法二:用手比。边看实物边用手比划长短。
方法三:说关系。讲台的长度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要比讲台长一些;教室的长度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6.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描述。
(1)所选动物:身长6米的鳄鱼。
测量标准:约长30厘米的肩宽。
测量结果:20个人并肩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2)所选动物:身高2米50厘米的鸵鸟。
测量标准:约长1米的讲台。
测量结果:2个半讲台的长和鸵鸟的身高差不多。
三、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教学板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