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不进位加(2)
课题 不进位加(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由生活实际出发,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体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进一步扩展,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明确“相同数位相加”这一算理,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的算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并说出算理。
23+6=29 20+50=70
42+5=47 70+10=80
2.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29 5+24=29
33+6=39 学生开火车口算、并说明出算理。
2.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集体纠正。 1.算一算、连一连。
2.森林医生。(错的请改正)
3.列竖式计算。
4.
这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
48+50=98(元)
5.体育室借出20个,还有14个。原来一共有多少个?
20+14=34(个)
6.妈妈买一些苹果,吃了9个,还剩15个,一共买回多少个?
9+15=24(个)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
2.利用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解答学生2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1.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画面上的信息。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举手汇报。
生1:二(1)班比二(2)班多几名学生?
生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尝试进行计算,点名汇报计算过程。
生1:个位上的5加上2等于7,十位上3加上3等于6。结果等于67。
生2: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要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6表示6个十,要写在十位上。
生3:写坚式的时候,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
生4: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
4.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按要求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并思考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解决问题。
小明和姐姐一起去超市买了一些学习用品,用去的钱数在40~80元,姐姐买字典用去了21元。请你猜一猜小明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蜡笔:15元
铅笔盒:12元
书包:50元
钢笔:23元 1.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思考后交流: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不同解法,并说明理由。
(1)如果买蜡笔,用15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36元,不足40元,不符合题意。
(2)如果买铅笔盒,用12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33元,不足40元,不符合题意。
(3)如果买书包,用50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71元,符合题意。
(4)如果买钢笔,用23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44元,符合题意。
所以,小明买的可能是书包或者钢笔。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用情境的创设导入新知,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解题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