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例4(1)时,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比如:画图、画线段等,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要用加法计算。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互相交流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教学例4(2)时,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题用加法,什么样的题用减法,让学生在学习例4(1)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3.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增强小组合作意识,理解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拿小棒游戏。
(1)教师拿了3根小棒,同学们比教师多拿2根,同学们拿几根?
(2)教师拿9根,同学们比教师少拿3根,同学们拿几根?
2.拍手游戏。
(1)学生比教师多拍2下;
(2)学生比教师少拍1下。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解决有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1.学生拿出学具小棒,按教师的要求拿小棒。
(1)学生边拿边汇报,先拿3根,再拿2根,一共拿3+2=5(根)。
(2)学生拿小棒,同桌检查,点名汇报:先拿9根,再去掉少拿的3根,最后拿9-3=6(根)。
2.学生仔细倾听游戏要求,教师宣布“开始”后,学生开始拍手。(同桌1人拍1人检查)
3.学生慢读“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并理解。 1.我会填空。
(1)○○○○○○○○
比○多3个,有(11)个。
(2)□□□□□□□□
■比□少3个,■有(5)个。
(3)
比少2个,有(5)个。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例4情境图及问题(1)的信息,组织学生阅读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列式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验证所求答案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解决例4(2)题。
(1)组织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列式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1.学生阅读,交流信息。
2.(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画图的方法。
方法一:先画一班有12面小红旗,再画二班和一班一样多的12面,然后画比一班多的3面。
方法二: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的数量,再画一条和一班一样长的线段,二班比一班多3面,再多画一小段,表示二班的数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汇报:从图中可知,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比一班多的3面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即12+3=15(面)。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验证方法,并进行验证。
3.(1)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画出线段图,交流画法:先画一班的小红旗12面,三班比一班少4面,再画与一班减掉4面后数量同样多的小红旗。
(2)学生小组交流,明确三班比一班少4面,求三班有多少面,就是求少的数,用减法计算,即12-4=8(面)。
4.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方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要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求多的量用加法,求少的量用减法。 2.我会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有18个,比多2个,有多少个?(A)
A.18+2=20(个)
B.18-2=16(个)
(2)二(1)班有女生28名,男生比女生少6名,男生有多少名?(B)
A:28+6=34(名)
B:28-6=22(名)
3.小丽有多少钱?
32-8=24(元)
答:小丽有24元。
4.二年级同学去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6张,二年级有多少名同学去看电影?
80-6=74(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2.完成第25页“练习四”第3题。
3.谁会编类似的问题? 1.学生独立做,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分角色以同桌对话的形式解释题意,集体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
3.学生举例并解答。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能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练习中我创设了与练习中相应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将静态的书本情境搬到了教室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同时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