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退位减
课题 退位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形成表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充分理解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十,个位加10再减,十位减1再减的算理,形成表象,突破难点,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创设自主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此类题大多数学生都会算,所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否则容易把学生带入到老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书本上相对较好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出得数。
2.经历自主、独立的探究过程,具有深入思考问题的见识。
3.能主动进行学习,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1.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理解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聪聪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美国比中国少多少金牌?
2.让学生尝试计算51-36的结果。 1.学生观察主题图,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出算式:51-36。
2.学生尝试地做。 1.列竖式计算。
56-34=22 47-26=21
2.森林医生。(请把错的改正过来)
3.笔算下面各题。
52-34=18 43-16=27
54-18=36 65-37=28
4.我会解决问题。
上衣:62元/件
裤子:45元/条
鞋子:29元/双
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62-45=17(元)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2.引导学生探讨竖式,交流计算过程。
质疑1:用竖式计算时,个位1减6不够减怎么办?
质疑2:为什么不是5减3呢?
说明:为了记住十位退1,可以在十位数的上面点一个小圆点,叫做退位点。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例3。
4.引导学生小结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学生汇报交流各组的计算方法。
方法1:先算51-30=21,再算21-6=15。
方法2:先算51-6=45,再算45-30=15。
方法3:用摆小棒的方法。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与1根小棒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中去掉6根剩5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
去掉3捆剩1捆,所以51-36=15。
方法4:用竖式计算。发现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减数个位的数小,不够减。
2.学生探讨竖式,总结方法。
(1)学生板演用竖式计算51-36。
交流计算过程: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加上个位上的1是11,11减6得5,在个位上写5。十位上的5退1剩4,
4减3得1,在十位上写1。
3.学生独立计算50-24,然后汇报计算过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0减去4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10和个
位上原有的0和起来是10,10减去4等于6,6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5退1是4,4减去2等于2,2写在得数的十位上。所以50-24=26。
4.笔算退位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去,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要注意十位退1后,个位加10再减,十位减1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1.学生先口头说出计算过程,再独立计算结果。(4名学生板演),全班讲评,订正。
2.学生单独逐题找错,点名汇报发现的问题后,两人板演改错,剩下的同学单独做,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减1再减。
六、教学反思 在退位减这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1.加强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我明显感觉到孩子语言不够精炼,表达意思不完整。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
2.增强教育机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本次课上孩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导向。还有,自己出现的教学遗漏没有选择恰当的时间补充。
3.丰富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灵活运用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把教学的评价方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