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版七年级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HS版七年级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25 21: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HS版七上 第6章变化的地形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关于地形变化,下面不正确的(  )
A.地形都是在变化的 B.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
C.生物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 D.地形的变化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断的活动 B.地球上人口的增多
C.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 D.气候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减少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海陆变迁的证据是的(??)
A.相互分离的大陆都有人类活动 B.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
C.有些大陆的边缘可以较好的吻合 D.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4、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震时,尽量从屋内跑向屋外
B. 在室内避震时,最好躲到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厕所、厨房
C. 在学校避震时应立即夺门而逃
D. 野外避震时应躲到山脚边
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B.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C.各板块位置固定不变
D.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6、下列关于喜马拉雅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B.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C.由欧亚板块和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D.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7、 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8、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
A. 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B. 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C. 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地壳下沉
D. 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9、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10、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A.耕地——高原 B.草地——平原 C.林地——山地 D.建筑用地——高原
11、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下列数字表示地形正确的一组是:(??? )
A.①陡崖? ②盆地? ③山谷? ④山峰 B.①陡崖?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峰
C.①鞍部? ②陡崖? ③山脊? ④盆地 D.①陡崖? ②鞍部? ③山谷? ④盆地
12、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的主体是大陆架
B.海洋深处是大陆架
C.海沟都位于大洋的中部
D.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般不超过200米
13、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度较缓 B. 等高线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脊
C. 等高线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 D. 等高线闭合处一定是山地地形
14、小潘的家乡地形崎岖,梯田重重,秋季黄程程的柑橘挂满枝头,他的家乡以?????为主(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山地
15、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和缓为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丘陵 C.山地 D.盆地
16、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有下列中的(  )
A.地面崎岖不平 B.地面平坦 C.地表起伏小 D.海拔相差不大
17、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18、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日照作用 D.冰川作用
19、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主要山系分布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完全重合,均位于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
B.大致重合,均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C.凡有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区肯定形成山系
D.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20、下列关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制作而成
B.图中蓝色通常代表海洋,蓝色越深表示海底越深
C.图中绿色通常代表平原,颜色越浅表示地势越低
D.图中丘陵和高原通常用黄色或深黄色表示,颜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50分)
2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_________,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2、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______提出的;地球岩石圈由 大板块组成,板块内部比较______,板块 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3、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五种地形。
24、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先感觉到大地 ,然后 。
25、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板块;
(2)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之一,原因是此地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相交界处;
(3)喜马拉雅山脉处在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的挤压处,红海处在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的张裂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______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4)英国地震很少,原因是英国处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______;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因为日本地处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____。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三、简答题(每空3分,共30分)
26、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谷位于图中的(? )
A.a???? ?? ? ?B.b?? ?? ???C.c? ?? ? ? ???D.d
(2)小清河在图示范围内的最大落差可能是(? )
A.20米??? ??B.23米?? ? ????C.30米???? ????D.40米
27、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材料二: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材料三: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的陆地低于海平面,但是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1)材料一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填“陆地”或“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填“地壳运动”或“海平面上升”);
(2)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填“陆地”或“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填“地壳运动”或“海平面上升”);
(3)材料三说明 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
28、千姿百态的地貌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貌特点发展经济建设极为重要影响。
(1)水网交织湖泊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属于 ;
A.流水地貌 B.黄土地貌 C.风成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在上海地区建造高层建筑,从地貌条件上看最需要考虑的是 ;
A.地下溶洞数量和岩层渗水状况 B.地下冻土厚度和夏季消融状况
C.地下土层松紧和流沙移动状况 D.地面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状况
(3)我国京沪高铁大部分路段采用以桥代路建造方式,最主要原因
是沿线地区 ;
A.人口众多耕地紧缺 B.水乡泽国河网密集
C.山高谷深地形陡峭 D.沙丘密布生态脆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选项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
3、A 解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上升,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有些大陆的边缘 可以较好的吻合,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都属于地壳运动,A不是海陆变迁的依据。
4、B 解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5、C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6、C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7、B 解析: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该学说还认为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选项A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A、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陆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成为海洋,故A正确; B、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故B正确;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属于地势,故C不正确;D、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说明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破裂分离,故D正确。
9、D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10、C 解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
11、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①陡崖,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是②鞍部,等高线向高处凸为③山谷,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④盆地,故选D。
12、D 解析:海洋的主体部分是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故A错误;海洋深处是海沟,故B错误;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一般出现在大陆坡下,并非海洋中部,故C错误;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般不超过200米,故D正确。
13、C 解析:A、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度较陡,故叙述错误;B、等高线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故叙述错误;C、等高线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故叙述正确;D、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故叙述错误。
14、B 解析:小潘的家乡地形崎岖,梯田重重,秋季黄程程的柑橘挂满枝头,他的家乡以丘陵为主。
15、B 解析: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和缓为特点的地形是丘陵。
16、A 解析: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17、A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200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根据题意。
18、A 解析: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为雅丹地貌。
19、B 解析:世界上火山与地震带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该地区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也分布有两大地带,它们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这里也是火山、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但有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区不一定形成山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都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选项B符合题意。
20、C 解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的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蓝色通常代表海洋,蓝色越深表示海底越深.绿色通常代表平原,颜色越浅表示地势越高.丘陵和高原通常用黄色或深黄色表示,颜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二、填空题
21、地壳;人类活动
22、魏格纳 六 交界 稳定
23、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
24、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25、(1)太平洋;(2)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3)亚欧;印度洋;非洲;印度洋;南极洲;(4)稳定;活跃
三、简答题
26、(1)C (2)D
27、①海洋;地壳运动;②陆地;海平面上升;③人类
28、(1)A (2)C (3)A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