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气水是地球上更新最快的水体,所以被污染了可以很快恢复,不会造成太大危害
B.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成年人体重的以上都是水
C.南极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循环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
D.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2.动植物为了适应不同水环境,都有特殊结构和本领,下列哪项不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引起的?(
)
A.白杨树冬天要落叶
B.仙人掌的叶长成刺状
C.沙拐枣的根深深扎入地下
D.芭蕉的叶片很大
3.对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陆地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蒸发、蒸腾和降水
B.水循环过程中,水一定经历了三种状态的转变
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
4.根据水循环的观念,试判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字面含意正确的(
)
选项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返
A
正确
正确
B
正确
错误
C
错误
正确
D
错误
错误
5.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6.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7.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
A.①
B.④
C.⑤
D.⑥
8.近年来,我国新疆地区的河流夏季水量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原因可能是(
)
①人口迅速增加
②全球变暖,雪线上升
③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加
④臭氧层被破坏,太阳辐射增加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若此图表示地球水资源海陆间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
B.②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
C
.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④代表陆地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
10.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四.填空题:
11.(1)地球上的水居
态、
态、
态,分布于
、
和大气中,形成
水、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
水蒸发而来的。
(2)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
、
、
、
,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
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水循环补充把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
答案解析
1.D
解析:A.水污染造成危害很大,大气水污染同样造成很大的危害.故A错误。
成年人体内水分占70%左右。故B错误。
南极大部分是冰川,是世界上水循环最不活跃的地区之一。故C错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D正确。
2.D
解析:
白杨树冬天落叶,防止水分散失。不符合题意。故A不对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长期缺水,叶子退化成刺。不符合题意。故B不对。
沙拐枣为了适应缺水环境,根深深扎入地下。不符合题意。故C不对。
芭蕉叶片很大,因为环境潮湿。符合题意。故D正确。
3.A
解析:A.陆地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主要途径蒸发、蒸腾和降水。A正确
水循环过程中,肯定经过两种状态变化。B错误。
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在降水过程中,是放热过程。C错误。
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D错误
4.B
解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是大气水降水汇聚而成,所以从天上来。黄河水到东海之后经过海陆循环到陆地形成降水,故“不复返”错误。
5.B
解析:陆地矿物质主要通过径流被搬运到海洋,随着水循环过程的持续进行,海洋中矿物质总量呈上升趋势。故B正确
6.C
分析:A、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
B、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
C、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故选:C
7.C
解析:南水北调是改变地表径流。故⑤正确,即C正确
8.C
解析:新疆地区的河流夏季水量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原因有以下几点,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增加,太阳辐射增强。故C正确
9.C
解析:乙是陆地,甲是海洋。①表示水汽输送,②降水,③地表径流,④蒸发。故C
.③代表地表径流
正确。
10.B
解析:海陆间循环使得海洋丰富的水汽输送到陆地,补充陆地上的水资源。
故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B正确。
11.(1)液
汽
固
海洋
两极
海洋
冰川
海洋
(2)蒸发
降水
植物蒸腾
水汽输送
(3)水
大气
岩石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