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课件(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课件(7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7-26 10: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9
猛虎捕食图
黑山岩画
新石器时代
《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图)
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
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一、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
人物御龙图
战国楚墓帛画
绢本
墨绘
淡设色
纵37.5厘米
横28厘米
《人物御龙图》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中部分还偶用了金白粉彩,它为我们了解那些金碧辉煌的楚国

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是迄今为止发现使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龙凤仕女图
(帛画)战国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石窟
鹿王本生图(壁画)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
这幅画将故事情节分别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将故事展开的情节自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其中车马等画法和形象都有汉代美术的明显影响。这幅壁画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具有立体感的西域式凹凸法,也就是用赭石色晕染明暗关系。画面线描流畅自如、遒劲有力,整幅作品色彩浓重自然,富于装饰之美。这种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发展得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因此在欣赏时显得自然流畅。
壁画局部
初唐
纵168厘米
横207厘米
敦煌329窟
夜半逾城
五百强盗成佛
壁画
敦煌莫高窟285窟
(西魏)
供养菩萨
初唐
敦煌第401窟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
宴饮画像砖
四川成都(汉)
宴饮画像砖
四川大邑县(汉)
女史箴图
中国画
顾恺之
东晋
(唐摹本)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工诗赋,擅书法,尤精于绘画。曾在建康瓦棺寺作维摩诘壁画,为世所称。著有《魏晋腾流画赞》、《论画》及《画云台山记》等论画名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画家在创作前,对人物都进行深入研究,考据史实,并行严密的构思。图中的晋武帝被作者刻画为双目炯炯、神色威严、有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的开国之君,人物刻画精微尽致而又真实可信。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六朝余韵,与顾恺之等人的绘画,似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
中国画

阎立本
步辇图(中国画)阎立本(唐)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步辇图
(局部)
步辇图
(局部)
文苑图(中国画)传韩滉(唐)
这幅《文苑图》由宋徽宗赵佶上题“韩文苑图”,虽有争议,但从风格和笔法上来看,此作与韩的艺术风格极其契合。《文苑图》中画者以松树、石案为背景,着重对人物情态做细致刻画,他们姿态各异或握笔托腮遐思,或抚松冥想,或展卷凝眸、相互推敲切磋,
颇为传神。
人物线条组合有序,色彩和谐,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采薇图李唐(宋)绢本
设色
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李唐(约1050-1150年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徽宗时画院待诏。绘画以山水为主,人物亦得一时之重,其山水初法李思训,能作青绿,并善把水墨和青绿结合起来。以后更多取法荆浩、范宽,创大斧劈皴,风格昂扬有气势,喜作长图大幛,人物、牛亦善。南宋四大家之一。
该图描绘商纣时期的伯夷、叔齐,因商亡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就史实本身而言,
武王伐纣是顺乎历史潮流的正义行动,伯夷、叔齐的消极抗争并无进步意义。
李唐所表现的却是另一个主题思想,
即借此歌颂了有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形象,体
现出在亡国与分裂的局势下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
画面充满严峻和忧愤的情调。石壁流泉,苍松古藤,气氛阴沉冷森。幽僻深山的自然环境,
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伯夷、叔齐二人席地对坐,
面容清癯,
须发蓬乱,目光沉滞而凝注,表情平和坚定,反映了悲愤不屈的气概。李唐开创的新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所继承,成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画派和院派画风的典范,也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刘贯道,生卒年不详,字仲贤,
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工释道人物,悉宗晋唐,集前人之长,为一时高手,他还能作鸟兽花竹,山水宗法郭熙,佳处逼真。其传世之作《消夏图》是元代人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消夏图
绢本
设色
刘贯道(元)
《消夏图》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
梧桐和竹子的庭园,
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
?
?
?
  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从他的衣着神态来看,应是一位超逸的高士,人们认为他是西晋的阮咸。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仅见《西清割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之时代特征,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推知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即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而且此图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之一段。《江村书画目》定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作,后来吴湖帆发现图左竹枝空隙间款“毋道”二字,“毋”即“贯”字之首,作者应是刘贯道。
  “
竹林七贤

之一的阮咸,是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
“大小阮”,《晋书》说他“任达不拘”,“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乐器阮咸(又称阮)是古琵琶的一种,就是因为阮咸善弹而得名。《消夏图》中榻上斜放的乐器应是此物,据此也可印证榻上之人就是阮咸。
?
?
  
《消夏图》
朝元图
壁画
局部
山西永乐宫(元)
西厢记插图(版画)陈洪绶(明)
张卿子像
中国画,局部
曾鲸(明)
《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兼诗人的张卿子肖像。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画面虽没有背景,却着重于人物的精神气质。
人物画像(中国画,局部)曾鲸(明)
人物画像(中国画,局部)曾鲸(明)
孟蜀宫妓图
中国画,局部
唐寅(明)
渔翁渔归图
纸本
设色
118厘米×65厘米
黄慎(清)
南京市博物馆藏
此图以挺劲放纵的草书笔法写一背着鱼篓的渔翁。他头戴斗笠,手拈鱼钩,钩上有一条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渔翁,聆听其述。人物衣纹线条流畅,有若速写,而人物面目略施淡赭。画左上自题:"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来,其余沽出横塘酒。宁化瘿瓢子黄慎。"钤"黄慎"、"恭寿"二印。黄慎笔下人物有不少是以市井平民为对象的,这可谓开风气之先。
丁敬像
中国画(局部)
纸本
设色
纵108.1厘米
横60.7厘米
罗聘(清)
杂画册之一(中国画)高其佩(清)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中国哲人的心目中,山水是道德和智慧的载体,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理想。
山水画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是青绿山水,二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以墨线或金线勾勒轮廓,填以石青石绿为主的颜色,显得气象华美,金碧辉煌。
青绿山水从传世墨迹来看,以隋代的展子虔肇其端倪。他的代表作品是《游春图》
,唐代的李昭道和李思训父子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艺术,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宋代的青绿山水画风趋向细腻典雅,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最具典范的作品当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宫廷画家,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
18
岁时就画成了此作。
水墨山水,纯以墨笔,辅之以水,或淡施浅绛花青,藉之可以抒发高洁旷达的胸怀,展示宇宙天地幽邈深邃,浑厚华滋的意境。
开创水墨画派先河的画家首推王维。
宋代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又别开新境。它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等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此幅《深堂琴趣图》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
范宽(宋)
深堂琴趣图
中国画
佚名(宋)
范宽,活动于北宋早期,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悟觉到“前人之法,
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深入自然山川
,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在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以峻伟屹立的大山、
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
,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
范宽(宋)
早春图
立轴
绢本
淡设色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郭熙
·宋
此图为郭氏传世名作,通过山间雾霭浮动及旭阳照射的气候描绘,细致而生动地画出严冬刚刚过去,春天悄然降临的微妙变化,从中传达出欢慰喜悦的感情。本图虽仍是全景式结构,但构图中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活泼而有变化,笔墨细腻而简括更富于表现力。
潇湘奇观图(中国画,局部)米友仁(宋)
马远(宋)生卒年不详,字钦山,号遥父,山西永济人,光、宁二朝画院待诏。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兄马逵及儿子马麟都做过宫廷画家。他的人物和花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山水紧密结合,把人物和花鸟经营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和诗的意境。
《踏歌图轴》是一幅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图中危峰屏立、竹树掩映,溪流回转的山根田垅之上,几个农民正在踏歌起舞,享受着丰收的欢乐。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清旷秀劲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片平凡而清丽动人的景象,分外精彩动人。
踏歌图
中国画
马远(宋)
?
雪堂客话图
中国画
夏圭(宋)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其家为江南巨富,筑有园林轩阁,蓄藏古器物及书画名迹,交纳江南文人,读书作画,生活优越安适。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疏散家财遁入太湖,“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达二十余年。他是元代山水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
其中黄公望有“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所谓六君子,
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
古人指出这六棵树为松、柏、樟、楠、槐、榆。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


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六君子图
中国画
倪瓒(元)
??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庐山高图(中国画)沈周(明)
沈周,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
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
他生于1427年,
卒于1509年,苏州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
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
周臣(15
世纪末至16世纪初),字舜卿,号东村,吴人。成化至嘉靖年间的著名职业画家,擅长人物、山水,师承李唐、
马远,
又受戴进影响,画法严整工细,被称为非院派的民间“院派”画家,
是著名画家唐寅、仇英的老师。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的《春山游骑图》轴、《春泉山隐图》卷,济南市博物馆藏《雪村访友图》轴等。
《淮扬洁秋图》画的是淮扬秋景,河曲弯弯,坡岸转折,芦荻丛生,城郭、屋宇、四野冈丘,组织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

作者以特有的“
拖泥带水皴


连皴带擦,干湿、浓淡,逆顺并用,描绘一幅清秋景致。河面水平如镜,一老翁泛舟其间,又增加了几分超然尘外之感

其笔墨雄健
,淋漓酣畅
,构图新奇,独具风貌。
石涛(1641—1707),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明代宗室,入清之后为避祸,选择出家为僧。石涛早年云游四方,先后到过湖北、安徽等地,40岁后往来于南京、扬州,50岁前后居京津三载,晚年定居扬州。
淮扬洁秋图
中国画
石涛(清)
弘仁与清初“新安四大家”
弘仁是“
新安画派
”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
四人被称为清初
“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张庚在《
国朝画征录
》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
代表革新的一派。
弘仁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鸥盟,
字六奇(一作亦奇,大奇),出家后号渐江、
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
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
间。
 
松鹤清泉图(中国画)弘仁(清)
髡残(清初)
髡残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他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旧,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在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字介邱
,号石溪
,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电住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
1612

),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
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松岩楼阁图
髡残的山水画


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


有“奥境奇辟,
缅邈幽深、引人入胜”
的艺术境界。
雨洗山根图
髡残(清)
溪山无尽图(中国画,局部)龚贤(清)
龚贤(1619—1689),字半千,江苏昆山人,流寓南京。明亡之后,隐居不仕,以卖画课徒为生。诗法于董源、巨然,而主张“我师造物”。所画山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实景,意境宁静深邃、生机勃发。这幅作品笔墨娴熟,皴染浑厚,细密工整,层次分明。构图、经营苦其匠心。峰回溪曲,既水远山长,又有高远、深远之境,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
五、中国古代花鸟画
西方---静物写生,现实生活写照
中国花鸟画---花鸟生态特征---自然---生命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赋予----“社会属性”
借其抒发情怀,表达人生志向
隋唐.花鸟禽兽画
《五牛图卷》
韩滉,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擅书法、
绘画,尤擅描绘农家生活和兽畜等。此图卷是目前所见最早画在纸上的绘画作品。
《芙蓉锦鸡图》
描绘了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锦鸡扭头凝神注目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画面渲染精妙,色泽鲜艳。鸟、飞蝶、花枝安排疏密有致,锦鸡刻画精致入微,动态生动自然,再配上别具一格的
“瘦金书”题字,十分和谐统一。作品寓意明确,体现了传统祝福的意思。画面展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芙蓉锦鸡图
中国画
赵佶(宋)
白头丛竹图
中国画
佚名(宋)
墨梅图轴
纸本墨笔
纵68厘米,横26厘米。
王冕(元)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擅长画梅花,竹石,墨梅师法杨无咎而另立新意。
榴枝黄鸟图(中国画)佚名(宋)
《榴枝黄鸟图》所绘鸟的羽毛、喙、爪精细逼真,画面赋彩鲜润,造型准确,追求生趣。事幅作品描绘极其工整细丽,


精妙,体现出画家深入观察花鸟的情态达到精微传神的程度,融注了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墨葡萄图轴(中国画)徐渭(明)
徐渭的这幅《墨葡萄图轴》,描写了无人摘采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黑叶中,表达了题诗所言“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抑郁牢骚与愤懑不平的情感。所画葡萄及藤叶,纷披低垂,用笔恣纵,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徐渭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


于生韵的体现,将普通的物象赋予强烈的主观情感,直抒愤世疾俗、激荡难平之情,给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格调。
荆棘丛兰图(中国画)郑燮(清)
丛兰图
中国画
郑燮(清)
芦雁图册之一(中国画)边寿民(清)
锦石秋花图轴
纸本
设色,纵140.5厘米,横58.6厘米
恽寿平(清)
恽寿平(公元1633-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东园生,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善画山水、花卉。作品色调清新,雅秀超逸,独开生面,清初六大家之一。
荷花小鸟
纸本
水墨
纵120厘米,横60厘米
朱耷(清)
朱耷,明宗室,别号有个山、人屋等,书画署名为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工诗文、书法,擅山水,花鸟,其作品构图简练,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为文人画最高典范,对后世影响极大。
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他的画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
,自

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极大。
荷石水禽图(中国画)朱耷(清)
朱耷(1626—1705),谱名朱统,号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为明代宗室,国破家亡后出家为僧。朱耷的艺术比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而抒发出来,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
花果册之一
绢本
墨笔
21厘米×37厘米
金农(清)
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全十开。此页《枇杷图》为倚角取势的枇杷两组,笔触随意生拙,在两组枇杷间以工整的题记相接,使得画面和谐统一。题记曰:“
宋,勾龙爽工写山枇杷,用淡墨点染为艺林神品。昔年游京师,过王少空宅,见之相传真定相国旧物,上有梁氏‘平生第一秘玩’图记。近闻已归之豪。右矣,予追想风格,画于僧寮。垂枝累累,晚翠如沐,恍坐洞庭,五月凉也。已卯三月廿七日七十三翁金农记。”
《花果册》金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