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做个小侦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7 做个小侦探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25 21: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做个小侦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做个小侦探》是苏教版一年级《用感官观察》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相对复杂的猜想活动,让学生知道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对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有好奇心,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让他们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探究过程的初体验。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知识技能】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过程方法】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思考活动。
教学重点
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猜想。
教学难点
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感官,还记得我们的感官都有什么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今天我们要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
二、出示图片,观察发现,引出猜想
1、课件出示蒲公英,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蒲公英被风吹走了。
2、课件出示菜地,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地里的青菜被虫子吃了许多洞。
课件出示小狗吐舌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因为太热,两只狗吐舌头。
教师总结引出猜想的概念
看到一些事物,又想到了它背后的秘密,这个活动就是猜想。
生活中你有过猜想吗?
学生分析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猜想的特点
试作小侦探,大胆来猜想
有一种职业最爱猜想,你们知道是谁吗?(侦探)今天我们就做个小侦探,大胆去猜想。
课件出示破坏的蜘蛛网,猜想谁破坏了蜘蛛网?
飞虫。2.大雨。3.大风。4.小朋友等)
学生交流猜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要其合理性。
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动物脚印,猜想发生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个体上台分享
玩碰碰球
观察碰碰球
猜想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
教师操作,揭晓答案
猜想拉开两个球,松手结果
学生操作,揭晓答案
猜想拉开三个球,松手结果
分析猜想的多样性(板书)
全体数数揭晓答案。
拓展恐龙的灭绝的多种可能性
六、总结猜想
教学反思
? 本课是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的第一课。上个单元从感官入手,让学生认识了感官,并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利用感官进行了各种观察。本节课是上个知识的延续,观察与思考有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
本节课我利用课本的内容,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在学生交流观察中,渗透、引导观察需要从细节入手,学生表述看到了什么,其实已经有想到图片背后的秘密。由此引导猜想的概念:看到一些事物,又想到了它背后的秘密。
这段与学生的交流对话,看似轻松、愉快,实际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用大脑思考的过程。越是交流,学生的方向感越强:仔细观察,思考原因,猜想的活动已经进行。此时抛出猜想的概念,水到渠成,学生更加明白要干什么。接着猜想真正开始。蜘蛛网,这个学生童年世界最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们猜想它破的原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合情合理,这是前期铺垫的结果。这部分学生体会到容易、快乐,兴趣大增。提高难度出示“雪地里的脚印”猜想,学生的探索兴趣被调动。什么动物,发生了什么,这都是学生喜欢的世界,满足了他们的童趣和好奇心。
碰碰球的环节,又让学生意想不到。从图片到事物的变化,学生又一次好奇。猜想结果好玩有趣,第一次我操作,学生的胃口被吊起。第二次让一名学生操作,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有了第一次结果,第二次学生显然从中寻到点规律。但第三次却出乎意料,不太好找规律,结果自然五花八门。此时列举学生的猜想,以见证真正的结果就一个。所以验证猜想不一定都对,这又对猜想的特点进行了探索。
结束抛出科学中的猜想:恐龙灭绝的猜想,这是将科学的能力运用到生活的例子,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本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清晰,轻松愉快中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并无形中立下猜想的规矩,谁的靠谱谁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不足之处是如果材料充分,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探究碰碰球的其中一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会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