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6 08:3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
乡村治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治天下,必治一国
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我国历史上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
乡里纳入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为“乡官制”
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
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
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
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吏员编制,体现出
定的自治性,他们对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进行补充,在许多时期发挥出较好的功
能。但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
权,这突出反映在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
知晓民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经验。秦王朝严厉的舆论控制,是其速亡
原因之一。顾炎武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
人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
干戈至矣。"历代统治者采取派出风俗使者、巡视官员,邀请民间人士顾问对话,甚至
微服私访等方式,了解地方官治理下的社会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汉代著名的
“盐铁会议”,就邀请了社会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就盐铁是否官营等问题与官方公开辩
论。而历代地方民众亦有向各级政府上诉、上告、举报的权利。汉代有“自言″诣阙"上
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明
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之
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
社会救助。在《周礼》《礼记》等传统典籍中,已有政府应当承担社会救助的思
想与救助内容和制度的设计。儒家的"大同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我国社
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一个多灾国家,据学者不完全统计,从秦汉到明清,
各种灾害与饥荒约有5079次。鳏寡孤独废疾贫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常态。养老长
幼、救灾济贫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思想家和历代政府关注的问题。不晚于秦
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宗族与民间的互救互助是国
家救助的补充,也是我国特色。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但效
果不是非常理想。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鼓励家庭养老的办法,显然是比较好的经验
(摘自卜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养民—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报》
2019年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天下治理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

B.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体现在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编制
吏员
C.舆论控制是秦朝灭亡因素之一,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实现了王朝
的强大。
D.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其理论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论证时采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层次清
晰。
B.文章以依靠宗族乡绅等协同国家治理等例子,论证了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
区特征。
C.文章末段谈到了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也提及了经验与
特色。
D.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论
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由此看出乡
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
B.古代知晓民情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
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
C.我国是多灾国家,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常态,在秦汉时期政府就有养老、救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