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教版地理七上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人教版地理七上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7-27 11:4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及其聚落的主要形态。
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聚落与环境
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根据生产活动不同)
(按照规模大小不同)
大城市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聚落
乡村
城市
差异
外观
划分
生产方式
产生早晚
范围小,建筑物矮,道路稀疏,人口数量少,汽车流量小等
范围大,建筑物高,道路密集,人口稠密,汽车流量大等
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地形平坦开阔,为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交通便利。
聚落的分布特点: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团块状聚落: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聚落的形态: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
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
状聚落。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的民居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东南亚的民居
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黄土高原
气候干燥,冬冷夏热,黄土深厚直立。
草原地区
适应游牧生涯,搭盖迅速。
因纽特人
就地取材,防风保暖。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聚落发展带来的利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聚落发展带来的弊
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聚落的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
宏村
我国皖南古村落
西递
我国皖南古村落
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庄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山西平遥古城
云南的丽江古城
云南的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重要价值?
拉萨布达拉宫
就布达拉宫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谈谈个人的观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类型
乡村
城市
区别与联系
形成
分布
条件:水源、土壤、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等
特色民居
稠密区
稀疏区
发展
聚落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
气候与房舍拾趣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房屋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呈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雪屋”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
A.便利的交通 B.平坦的地形
C.自然资源贫乏 D.水源充足
C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
A.耕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服务业
C.渔业和林业 D.副业和建筑业
B
下列名胜古迹中,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
A.海南三亚 B.山西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云南丽江古城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