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 达标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 达标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6 15: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测量平均速度
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2.小文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50m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文鞋底有清晰的花纹是为了减小与跑道之间的摩擦
B.小文跑到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C.终点计时员应该听到起点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D.小文的测试成绩为7.2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25km/h
3.小明和小海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小涛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小明在小涛的前方
C.0~2s内小明的速度更快
D.0~4s内小明和小海的平均速度都是2m/s
4.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5.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击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右、2.5m/s、1.5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左、3m/s、2m/s
6.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B.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C.5 s~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 m/s
D.2 s~5 s内,小车运动了2米
7.在学校运动会上,王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王军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秀成绩获得冠军。关于王军百米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军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王军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m/s
C.王军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D.王军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比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快
8.成成同学测量了四个小球的运动情况,把四个小球运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t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点,这四个小球中平均速度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9.甲、乙两车从相距20m的A、B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甲、v乙,甲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10s,两车相距6m,则(  )
A.v甲一定为2m/s,v乙一定为0.4 m/s B.v甲一定为1 m/s,v乙一定为1.6 m/s
C.v甲一定为2 m/s,v乙可能为1.6 m/s D.v甲一定为1 m/s,v乙可能为0.4 m/s
10.如图所示的曲线为运动员从A点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则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BC的方向 B.为BD的方向 C.为BE的方向 D.为AB的方向
11.下列实验不能在太空舱中失重环境下进行的是( )
A.测量平均速度
B.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C.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
D.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有一圆形跑道,跑道长120m,甲、乙同学沿跑道同时同地反向匀速跑步时,每隔20s相遇一次,已知甲、乙速度之比为2∶3,如果甲、乙同学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跑步,下一次相遇是(  )
A.100s B.200s C.300s D.400s
13.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4.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m/s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15.某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在0~2s内比在5s~7s内运动得快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2s~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16.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 )
A.2m/s B.1.5m/s C.1.6m/s D.1.8m/s
17.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______(选填“A”或“B”);
(2)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______vB(选填“=”“>”或“<”)。
18.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19.小王同学到实验室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他从“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温度计、木块、金属片、秒表、细线”中选出的合适实验器材是;长木板、小车、秒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滑块的运动。滑块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沿着斜面运动直到撞上挡板立即停下。实验桌上还有钩码、秒表和米尺,滑块上有钩码槽。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探究:滑块从同一斜面的顶端自由滑下沿斜面运动到撞上挡板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与滑块质量是否有关。
(1)在图中标出你所需要测量的长度s;
(2)写出实验步骤。
2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v2(选填“>”、“<”或“= ”)。
22.小明和小华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看到一辆卡车、一辆小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并排停在白线的后面。绿灯一亮,三辆车同时启动,小汽车冲在最前面,摩托车其次,卡车最慢。看到这一现象后,他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机动车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与自身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所受的牵引力和摩擦力有关
(1)提出猜想2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2)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猜想1,小明多次改变砖块的质量,用弹簧测力计以恒定拉力F沿水平方向拉动小车,使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记下2s内小车离起点的距离s。请你指出该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
(3)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图乙的装置探究小车启动快慢与自身质量的关系(小车所受摩擦力可以忽略),实验时,小车沿水平方向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匀速”)运动,记下小车2s内运动的距离s。若s越大,则表明小车启动越______。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小车和砖块的总质量m(kg) 4 4 4 8 8 8 16 16 16
拉力的大小F(N) 1 2 4 1 2 4 1 2 4
2秒后小车离起点的距离s(cm) 50 100 200 25 50 100 12.5 25 50
(4)小华正确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上表:
①通过比较______(填实验序号)三次实验可以论证猜想1。
②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当小车和砖块的总质量一定时,2秒内小车运动的距离s与牵引力F成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故选C。
2.D
【解析】
A、小文鞋底有清晰的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底与跑道间的摩擦.故A错误;
B、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了惯性的作用,故B错误;
C、由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计时员需要约0.3s的时间;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会少记时间,因此计时员应该看到鸣枪时发出的烟雾开始计时,因为光速为3×108m/s,误差很小,故C错误;
D、小文的测试成绩为7.2s,则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3.D
【解析】
A. 2~4s内小涛的路程不变,所以小涛静止不动,故A错误;
B. 4s时小明和小涛的路程都是8m,所以两人位置相同,故B错误;
C. 0~2s内小明的路程小于小涛,所以小涛更快,故C错误;
D. 0~4s内小明和小海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整个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时间.晓燕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5.A
【解析】
如图所示,图中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从大圆到小圆,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小圆在右边,所以蜻蜓向右飞行;从图中可得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为5m,因此蜻蜓飞行的速度为
因为3波次传播的速度相同,第一波与第二波次时间间隔1秒。传播半径差为
则水的传播速度为1.5m/s,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解析】
A.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86m/s
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4m/s
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4m,小车的平均速度
v==2m/s
故C错误;
D.?2s?5s内小车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7.B
【解析】
A.百米赛跑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加速运动,速度在变化,在前50m并不一定用时6.25s,故A错误;
B.王军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故B正确;
C.百米赛跑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加速运动,每秒钟通过的路程即速度一直在变化,故C错误;
D.百米赛跑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加速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比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慢,故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将各点与坐标原点相连,并作出相应的“辅助线”,如图所示
A.由图知

根据可得
故A错误;
B.由图知,丙和乙在同一条斜线上,说明其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的比值相等,即丙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
C.由图知

根据可得
故C错误;
D.由图知

根据可得
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由图知道,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且t=12s时对应的路程是12m,所以,由知道,甲的速度
又因为经过10s,两车相距6m,即
解得乙的速度是
v乙=0.4 m/s
故选D。
10.B
【解析】
铅球做平抛运动轨迹由A到C,B点的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即BD方向。
故选B。
11.B
【解析】
A.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所以只要测量出距离和时间,是可以求出平均速度的,故A不符合题意;
B. 液体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在太空中液体不会产生压强,不能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故B符合题意;
C. 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是否重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故C不符合题意;
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力的基本特征,与是否受到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进行探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解析】
设甲的速度为,因为甲、乙速度之比为2∶3,所以乙的速度为1.5。因为甲、乙同学沿跑道同时同地反向匀速跑步时,每隔20s相遇一次,即
解得。则
若甲、乙同学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解得。
故选A。
13.A
【解析】
读图可知,ab与bc段、cd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段速度更大;cd段与de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14.D
【解析】
分析:(1)测量时根据精确程度要求的不同,选择分度值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
(4)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然后进行对比.
解答: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1cm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A错误;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这说明看台与小明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选取的参照物是小明自己,故B错误;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则小明所用的时间为:,而小亮的成绩是240s;因通过的路程相同,小明用时更短,则小明跑得更快,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参照物的判定、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15.C
【解析】
A.由图象可知,0-2s、5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在0-2s、5s-7s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2-5s小车通过的路程为0,说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0-5s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小车0~2s内通过的路程为2m,则0~2s内的平均速度:,小车5~7s内通过的路程为4m,则5~7s内前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0~2s内比在5s~7s内运动得慢,故B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小车前5s内通过的路程为2m,则前5s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速度为零,故D错误.
故选C.
16.B
【解析】
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从家到学校总时间
t=t1+t2=300s+100s=400s
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
故选B。
17.A >
【解析】
[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刻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sA>sB,由可知,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vB。
18.变速 0.11
【解析】
(1)[1]由图示知,在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小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的过程,所做的是变速运动。
(2)[2]AC段的距离是5.50cm,AC段照相机拍摄了5次,即所用的时间为0.5s,那么平均速度
19.(薄)木块 刻度尺 金属片
【解析】
[1][2][3]为了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除了长木板、小车、秒表外,还需补充的器材有:木块、刻度尺、金属片。木块其作用是和长木板搭起简易的斜面,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沿斜面做加速运动;刻度尺用来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20.(1);(2)见解析
【解析】
(1)[1]采用控制变量法,保证滑块每次下滑时经过的距离相同,故所需要测量的长度为滑块在斜面上能下滑的最大长度,即如图所示:

(2)[2]要研究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与滑块质量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滑块质量,分别测出其速度,实验步骤如下:
a.让滑块从同一斜面的顶端自由滑下沿斜面运动到撞上挡板,用刻度尺测量上述运动过程中滑块的运动距离s,用秒表测量上述运动过程中滑块的运动时间t;
b.在滑块的钩码槽内放入不同个数的钩码,使滑块从同一高度下滑,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21.加速 0.75 0.50 C <
【解析】
(1)[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AC段的距离
AC段所用的时间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4]由(1)[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C。
(4)[5]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
v12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未控制摩擦力不变 加速 快 1、4、7(2、5、8或3、6、9) 正
【解析】
(1)[1]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2]当小车与砖块的总质量变大时,它们对地面的压力也变大,则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变大。则此实验中有两个变量:牵引力、摩擦阻力,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
(3) [3]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忽略不计,因此,小车只受牵引力作用,它的方向与小车前进的方向相同,会改变小车的速度,使小车速度越来越大。
[4]在相同的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启动越快。
(4)①[5]验证猜想1的数据,应该是小车受到的牵引力相同,但小车与砖块的总质量不同。1、4、7(2、5、8或3、6、9)三组数据符合要求。
②[6]比较总质量相同但牵引力不同的1、2、3或4、5、6或7、8、9,可以得出:2s内小车通过的距离与牵引力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