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沙子与黏土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课时 授课班级 1.6
教 学
目
标 科学知识 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
科学探究 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
科学态度 能够描述沙子和粘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作出解释;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
电教手段 PPT、交互平板、投影仪
重 点 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与黏土的特征。
难 点 做沙子和黏土渗水试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 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总结与评价 1.回顾旧知识:泥土
2.你在哪里见过沙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泥巴,知道泥土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另外两种非常神奇的物质,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出示沙子的图片)
生:沙子
师:(出示黏土的图片)
生: 泥土...黏土.....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沙子与黏土》。
师:板书《沙子与黏土》。
师:同学们,沙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质,你们在哪里见过沙子?
生:沙滩、沙漠、花盆......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沙子,老师也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有沙子。
(出示图片)
师:像学校里跳远的沙坑,公园里,海边,沙漠等等,我们都能看到沙子。
师:那什么是黏土呢?
生:(按照认知回答)。
师:黏土在生活中并不是随处可见的,需要加工才能得到黏土,那黏土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视频“巧取黏土”。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筛泥土的方法,相信如何筛黏土也难不倒大家,回家以后同学们可以按照视频里的方法筛黏土。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不同的物质,沙子与黏土,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
师: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感官好朋友有哪些?
生: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
师:你们真棒,看来上学期你们学习的知识都很扎实。那今天我们就请这些感官好朋友一起来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那么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是我们本节课的观察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看一看是怎么观察的吗?我们看一看这种观察方法用到了那种感官好朋友呢?
生:眼睛,用眼睛直接看,或者用放大镜观察。
师:你说的真好,那么这个就是看一看的观察方法。
那你们又知道按一按是怎么观察吗?
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或者做出动作)。
师:我觉得你描述的很准确,同学们请看他的动作,
像这样用食指的指肚轻轻的碰一下沙子或者黏土的方法就是按一按的观察方法,我们在用这种方法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是轻轻的按,而不是用力的按。
师: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第三种方法捻一捻是怎么观察的吗?(此处强调捻的读音)
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或者做出动作)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请看老师的手势,将大拇指和食指对起来,用两个手指的指肚去揉搓沙子或者黏土,这种方法就是捻一捻的观察方法。
师:那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按一按和捻一捻这两种观察方法我们用到了哪位感官好朋友呀?
生:皮肤。
师:观察方法我们都学会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实践一下,看看干沙子和干黏土究竟有什么不同。
师:现在请每组的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实验用具。领取完后,请小组4个成员,分别用我们刚才的观察方法去观察。
生:(运用三种方法观察)。
师:口令“123”。
生:“快坐好”。
师:你们观察出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更具观察现象表述)。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你们真棒。刚才同学们说的软软的滑滑的,有一个词可以概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猜测)。
师:这个词就是“细腻”,(将细腻的单词卡片贴到黑板上)。
师:那你们知道和它相对应的词是什么吗?
生:(猜测)。
师:这个词就是“粗糙”。(将粗糙的单词卡片贴到黑板上)。
师:老师这里还有另外几个单词(分别把“颗粒大”、“颗粒小”、“沾手”、“不沾手”的单词卡片打乱贴到黑板上),现在请同学们进行第二次实验,将这些打乱的单词卡片归归类,看看他们都是谁的特征。
师: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活动记录单和单词卡片,小组4人合作,将单词卡片贴到对应的位置上。
生:(进行第二次对比观察,合作完成活动记录单)。
师:口令“123”。
生:“快坐好”。
师:(表扬做的最快的小组,用爬楼梯作为奖励机制)。
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找小组代表到投影仪前展示)
生:干沙子:颗粒大、不沾手、粗糙。
干黏土:颗粒小、沾手、细腻。
师:(若是答案统一,则结束这个环节,要是还有分歧则进行第单词观察)。
师:老师黑板上的六个单词卡片还是打乱的,谁可以帮助老师把这六个单词归归类。
师:干沙子与干黏土的除了以上不同,他们还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干沙子与干黏土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这个实验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微视频。
师:为了实验的公平,在视频里你们注意到几点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吗?
生:(自己尝试说几点)。
师:首先为了实验的公平,沙子和黏土的量要怎么样?
生:一样。
师:为了实验公平,往过滤杯中倒入的水的量,一样吗?
生:一样。
师:倒水的时候是慢慢的倒还是很快的倒?
生:慢慢的倒。
师:那我们观察的点,是在过滤杯上方还是过滤杯底部?
生:过滤杯底部。
师:很好,你们看的很仔细,都掌握了我们实验的方法,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取实验器材。(对每个小组的领取器材的纪律进行爬楼梯考核)。
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师:口令“坐姿”。
生:“端正”。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吗?
生:干沙子渗水快;干黏土渗水慢。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干沙子的渗水性要比干黏土的渗水性好吗?
生:(根据认知回答)。
师:老师在课前找到了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放大了的图片,谁来说一说这两幅图片有什么不同呀?
生:干沙子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干黏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小。
师:那现在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干沙子的渗水性比干黏土好?
生:干沙子的颗粒大,颗粒之间的空隙也大,所以水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干黏土的颗粒小,颗粒之间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通过,所以干沙子的渗水性要比干黏土的渗水性好。
师:了解了沙子与黏土的渗水性的不同后,我一起来做个游戏吧,看看沙子与黏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图片,学生猜的原材料)。
沙雕——沙子
瓷罐——黏土
沙画——沙子
泥人——黏土
紫砂壶——黏土
玻璃——?
师:玻璃的原材料,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那究竟玻璃是用沙子做的还是黏土做的呢? 这个留作回家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上网查找一下,看看玻璃是用什么做的。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泥人的做法。
师:视频我们就看到这里,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沙子与黏土的相关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评价单,看看这节课你们能得到几颗小星星。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整体表现满意吗?
2.这节课你学到知识了吗?
3.你能用“沾手”“不沾手”“颗粒大”“颗粒小”“粗糙”“细腻”等词语来描述沙子与黏土的不同吗?
4.通过沙子与黏土的渗水试验,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吗?
5.本节课,你对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表现满意吗?
6.本节课,你们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用简短的语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前认识,沙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前认知——筛泥土的方法和巧取粘土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黏土的制取方法。
新旧知识的连接,帮助学生回顾上学期《用感官观察》单元的知识点。
身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更直观,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每一种观察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第二次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微视频是现在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清楚直观的让学生迅速掌握一个小知识点。
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初步掌握控制变量。
快问快答的形式来了解沙子与黏土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通过评价单,完成自评,小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自己、同伴、教师的满意情况。
3.什么是黏土?
比较干沙子与干黏土的不同
5.比较干沙子与干黏土的渗水性
6.沙子与黏土的作用
7.完成评价单
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上网查找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是沙子还是黏土。 检测反馈 评价单: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沙子与黏土
干沙子 干黏土
看一看 颗粒大 颗粒小
按一按 不沾手 沾手
捻一捻 粗糙 细腻
本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就能得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评价单分为三个纬度六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同伴和教师的满意度,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水平有限,于是我采用涂星星的方式来评价。并且在涂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要实事求是的涂,于是有的孩子说我这节课表现的一般,我就涂半颗星星吧,对于我来说,孩子可以这么客观的评价自己,对我是一种震撼,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另外,本节课的操作环节很多,所以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需要格外的用心,出现一点小误差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使课堂秩序出现混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所以,当科学老师不能偷懒,不管是哪一节课都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掌握好对孩子们的评价时机,对于考察孩子们前知识的地方可以只做口头上的表扬,对于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多爬一层楼梯,这样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下一次更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开学教师,要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接触拼音和汉字,在PPT中呈现的汉字也确实应该注意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区别。另外,对于实验器材回收的时机我也没有把握好,可能是上课的节奏稍微快了一点,忽略了这一点,实验器材在桌子上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实验完成后且不用二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