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欧阳修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李克用养子
李嗣源三子
李嗣源养子
李克用之子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fén)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926年,在一场伶人的叛乱中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唐太宗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
写作意图
欧阳修:字 ,号 ,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伶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传记;《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解
题
读一读
伶官líng 盛以锦囊chéng
系燕父子以组 xì 信函hán
仇雠chóu 为天下笑 wéi
誓天断发 fà 勖勉 xù
俳优 pái 汾州fén
度曲dù
1、与其所以失之者
第一段
古今异义:
古义:与:和; 其:他;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
例句:与其这样坐以待毙,还不如想办法摆脱困境;
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句:这次董事会讨论了人事变动、股权分配等重要问题;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第一段
古今异义: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节构,以为“.......的缘故’......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同学们没有意料到会下雨,所以很多人没带伞;
以“呜呼”开篇,表现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分析第一段
2、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什么论点?得此论点的依据(论据)是什么?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1、开篇作者用“呜呼”表达了什么情感?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举例论证: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分析第一段
3、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庄宗得天下与其失天下形成对比
1、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2、负而前驱
第二段
名词作状语:向前
3、及凯旋而纳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收藏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分析第二段
古今异义: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例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从事环保事业;
2、负而前驱
古义:走在前面/向前跑;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车子驱动轮在前面;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2、此三者,吾遗恨也
第二段
判断句
3、请其矢,盛以锦囊
状语后置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状语后置
5、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省略句
6、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省略句
7、(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省略句
1、函梁君臣之首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抑本其成败之迹
第三段
名词作动词:推究
3、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向东
4、一夫夜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第三段
古今异义:
古义:表示达到某个程度,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
例句:他的围棋下的好,至于唱歌可一窍不通;
例句:你们都是高二的学生了,总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例句:她这次考试没发挥好,但也不至于连及格线都过不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特殊句式
判断句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第三段
状语后置
3、而告以成功
状语后置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
5、还矢(于)庄宗而告之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三段
被动句
1、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请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首先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题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第二、三段
“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成则由人”的道理;它照应了首段中的“得”字。
2、"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第一段的哪个字?
分析第二、三段
3、“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什么道理?又照应了开头第一段的哪个字?
“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败也由人”的道理;照应了首段中的“失”字。
4、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答:正反对比论证。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水到渠成地得出了“优劳可以兴国,选像可以亡身”的结论。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特殊句式
1、岂独伶人也哉
第四段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省略句
此段继续展开议论。“故” 承接上文,归纳庄宗盛衰之理。
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宠幸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分析第四段
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文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说明国家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借以对北宋统治者进行讽谏。
小结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盛衰在于人事
文章主旨: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内容总结
《伶官传序》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问题:
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经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请从第四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句话是否已经过时了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我们做事要居安思危、小心谨慎,并且要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要发愤图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