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王问》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清文意。
把握文中高超的答辩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自学自测
关于作者: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汉族,东周战国时鄢城(今湖北宜城市)人,
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宋玉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之宫,或游于云梦之泽。
写作背景: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同样也遭受到楚国宗室贵族的排挤和谗害,但宋玉没有选择以死来抗争现实,而以机智的辩答表明自己的清白。本文记叙的便是宋玉对楚王责难的精彩辩白。文章通过楚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之“遗行”,宋玉巧妙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现了宋玉超然独处、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赏的情怀,反映了楚顷襄王时宗室专权、朝政日非、嫉害贤能的黑暗现实。
解释下列字词
何士民众庶不誉(
)之甚(
)也!
(2)客有歌(
)于郢中者
(3)国中属(
)而和(
)者数千人
(4)引(
)商刻(
)羽,杂(
)以流(
)徵
(5)故鸟有凤而(
)鱼有鲲
(6)翱翔乎(
)杳冥之上
(7)岂能与之料(
)天地之高哉?
(8)暴(
)鬐于碣石
(9)故非独(
)鸟有凤而鱼有鲲
(10)又安(
)知臣之所为哉?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那些并解释:
(1)
(2)
(3)
自研自悟
你从文中读出了宋玉怎样的性格特征?理由是什么?
2.宋玉用什么方式回答了楚王的疑问?如果你是楚王,能信服吗?为什么?
自练自提
1.翻译下列句子:
(1)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3)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阅读课本上的《十五从军行》完成下列题目。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对楚王问》答案
自学自测
(1)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2)歌:唱。(3)属(zhǔ):连接,跟着。和(hè):跟着唱。(4)引:引用。刻:刻画。杂:夹杂,混合。流。流畅。(5)并列(6)“于”在(7)料(liào):估量,估计。(8)暴:暴露。(9)非独:不但。(10)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自研自悟
1.①超然独处、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自比为凤凰、鲲鱼等。
②聪明有智慧:宋玉先以退为进,不激怒楚王,赢得申辩机会。
③才思敏捷,设喻恰当。层层设喻,形象生动贴切,感染力强。
宋玉先以退为进,承认“遗行”,不作申辩,希望赢得楚王宽恕,让他把话说完。接着以讲故事的形式,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想来楚王已心服口服。
自练自提
14.BE。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