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4.7-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4.7-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6 19: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理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题名称
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材分析:
《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七节的内容,是电磁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后高中物理电磁学的基础。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中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也做了详细介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利用电流可以产生磁场这一知识之后,对电从哪里来,如何产生电
流这一问题,有强烈地探究欲望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合作交流等学
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
有关

3、了解动圈式话筒的结构和原理。
能力目标1、体会科学素的过程特征,领悟料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归钠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感受法拉第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料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理解电磁感应,弄清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对探究实验指导设计好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案、多媒体课件、电流表、磁体、线框、支架、开关导线
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收集资料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应用课堂小结练习巩固
教师提出问题:电流能够产生磁场,例如奥斯特实验,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2、介绍法拉第“磁生电”的思想,他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3、介绍什么是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实验目的设计制定实验计划。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拿出实验用品。列出实验需要完成的项目。尝试1:保持线框和磁体都不动;尝试2:磁体不动,使线框底边ab左右运动;尝试3:使线框底边ab向上或向下运动,并不切割磁感线;尝试4:线框底边ab不动,使磁体做左右运动;尝试5:线框底边ab不动,使磁体做上下运动完成实验表格。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感应电流电路闭合静止切割磁感线不切割磁感线电路断开静止切割磁感线不切割磁感线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到实验结论。结论:
当闭合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动圈式话筒话筒的作用是把声音转换成电流。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线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后面还安装了一个永磁体,线圈处于永磁体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发电机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转动手柄时,与发电机连接的小灯泡会发光,这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如果在电路中接入电流表,可以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左右摆动。这个现象表明,发电机发出的时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的电流,这样的电流叫作交流电。1、磁能否产生电
2、是否无论如何运动都能产生电流?3、如何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还需要什么条件?1.电磁感应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
)
A.奥斯特
B.焦耳
C.法拉第
D.爱迪生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
A.一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B.一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D.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3.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
(
)
A.只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B.只跟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C.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D.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无关4.交流发电机制造的原理是(
)A电流的磁效应
B电流的磁现象C电磁感应现象
D电磁铁原理5.我国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赫兹,在10秒内电流方向改变了(
)A、500次
B、50次
C、100次
D、1000次
思考回答学生根据设计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分析实验,并尝试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学生尝试总结并回答问题。能否3、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必须是闭合的而且是一部分CDCCD
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导出探究方向,不熟悉的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缜密的逻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其应用。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1、磁能否产生电
2、是否无论如何运动都能产生电流?3、如何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还需要什么条件?
分层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实验方案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感应电流电路闭合静止切割磁感线不切割磁感线电路断开静止切割磁感线不切割磁感线
二、实验结论
当闭合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三、拓展应用1、动圈式话筒
2、发电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实验与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结合,通过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参与猜想、实验、讨论、应用、练习等多项活动,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问题情境导入
设计实验
学生探究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练习巩固
拓展应用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