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制
2、夏商西周:
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1)含义
耕地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井田。
(2)性质:
土地国有制
即为国王所有
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制
2、夏商西周:
井田制
(1)含义
(2)性质:
(3)瓦解(春秋时期)
原因
土地国有制
①生产力的发展使私田大量被开垦出来
②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战国—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原因
②私田大量被开垦出来
③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
鲁国实行初税亩
秦国进行商鞅变法
公田和私田都按亩征税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左传》
3、战国—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表现:
大都抑制土地兼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弊端——
②政府态度:
目
的
土地兼并,两极分化。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
措
施
明朝:
均田制
丈量土地;鱼鳞图册
明确: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
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材料一: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材料二: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②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5、表现
(1)汉朝:
①措施
②原因
4、根本目的: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③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盐、茶等商品垄断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沿用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6、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在明清时期,它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对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2)消极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以上史料反映出明清两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1、“海禁”(明、清初)
①明初:
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清初: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根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原因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贸易
(1)含义:
(3)影响(“三个不利于”)
①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原因
2、“闭关锁国”(清朝)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
②虚骄自大的思想观念
(3)影响
(1)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③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该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
(
)
A.土地国有制????
B.土地公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土地国有制
2、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
)
A、400亩
?B、300亩?
C、700亩??D、100亩
3、北魏至唐朝前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
4、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5、明清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有
(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垄断经营和加征商税
C.限制城市商业的经营时间????
D.限制城市商业的经营地点
7、清朝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和禁海?
C.限制造船业的发展???D.保护渔业资源
8、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
)
A.①③④???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
9、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
(
)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充分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卷七
材料一: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比较:雍正帝与黄宗羲对工商业的态度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