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专题四《云致秋行状》教学设计
北京新源里中学 徐晶
教学设想:
《云致秋行状》犹如一杯茶,淡淡的苦涩中蕴藏着人性的美好!鉴于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在不同历史时期云致秋的行为下深藏的人格魅力,品味特殊历史时期无奈的人生况味,品味浓郁京味语言的魅力。和学生一起体味时代变迁对于北京人生活乃至人性的深远影响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汪曾祺先生的《故乡人》,了解到“故乡人”中的三种生活状态,而王淡人“人淡如菊”的性情和心境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在必修(一)中的教学中,拓展阅读已经涉及到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以及汪曾祺先生生平、创作特点以及文化理想等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比较了解汪曾祺先生其人其文了。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积淀也已经具备深入了解小说中对“人性”解读的深刻意义的能力了。这样,达到教学设想中的“阅读深度”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会通过分析小说情节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
2.让学生体会历史的脚步留在人性中的深刻烙印,但是不变的是人性中善良热情、淳朴厚道的优秀品质。
3.能够透过小说以及汪曾祺先生的其他作品读出汪曾祺先生温情而宽广的
“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在不同历史时期云致秋的行为下深藏的人格魅力,品味特殊历史时期无奈的人生况味,品味浓郁京味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朗读
朗读是学习这篇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具体设计:老师和班级朗读能力好的学生分段朗读,在上课之前,可以让这几位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好朗读准备。朗读要求感情流露自然、语调语气适中、一气呵成,总之,要有“京韵京味”和感染力。
在此环节中: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事先接触此文章,他们具有朗读和阅读的带头作用,而这些学生能带动全班学生在阅读旅程中提高阅读速度、加深深度和拓宽广度,能使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更深的感受,也集中体现了选修课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留下思考题:(先思考,下节课作答)
1.文章涉及哪几个时代,依据是什么?
2.以时代为线索分析云致秋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表达完整、语言流畅。
第二课时
1、 回答问题:文章涉及哪几个时代?依据是什么?
该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梳理文章思路;再者就是让学生意识到时代变迁在文中不仅仅是线索也是分析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更是把握小说主旨的关键所在。
明确:文章涉及了四个时代,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后文革前、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四个时期。
依据:1段:“还是共产党好啊!要不,就凭我,一个唱戏的,上小汤山,姥姥!”可见“我”认识云致秋是在解放后;3—10段:介绍云致秋生平,解放前往事;11—30段:解放后文革前“致秋是解放后第一批入党的党员”;31—44段: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来了,什么都乱了。”45—66段:改革开放初期:“打倒四人帮,百废俱兴,政策落实,没想到云致秋倒成了闲人。”
这样,请同学们给文章的几个部分分别起一个名字,要求符合文意和小说风格。
明确:第一部分:走江湖读书学戏乐天无忧
第二部分:爱聊天教学跑腿尽职尽责
第三部分:三件事乱世无奈戏救一命
第四部分:老伴去致秋无缘改革开放
(可以让学生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2、 回答问题:以不同时代为线索,分析云致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理由。
明确:
1.解放前:聪敏过人、热情敦厚、淡定从容又极具人情味。
依据:有点“书卷气”,学戏极为聪明,什么戏都能来,云致秋是个善于帮衬主角的京剧演员——甘当二路角的性格,能把主角“傍”得舒舒服服,台上“救场如救火”,台下“人缘好”,从不掺合杂乱纷争,对于挑班更是一笑置之,说明此人聪敏过人但为人热情敦厚、淡定从容。否则这一副好嗓子怎么安心于“二路角”呢?怎能不比个“高下”呢?怎能谁没到就替谁呢?而云致秋却说:“有碗打卤面就成”。因为内心的安宁从容、性格的开阔朴实才会有这样境界的人啊。然而面对恩师和妻子他却是极有人情味的魅力男人,懂感情重情义,要不能给于先生披麻戴孝吗?而媳妇温柔贤淑也和丈夫体贴入微、有魅力是分不开的啊。说到“人情味”就不得不说“那点小小狂”:粉彩精神啊——鲜活而可爱的云致秋啊!
2.解放后文革前:云致秋是个“乐天派”——乐天无忧的性格。
依据:死过一次,但是涮牛肉给涮好了;肝阳病一犯,摸出干辣椒,嚼嚼,闭闭眼,一会就好了;——似乎病痛并不能给他快乐的生活带来丝毫影响。因为“乐天无忧”才能轻松面对病痛,快乐面对困难,谈笑风生、尽责无怨。云致秋独特的政治生涯也在这个时期动人上演。
3.喜为人师、善为人师。
4.自保怯懦。
进一步回答:汪曾祺先生对云致秋是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人死了,还会有人想起他,就算不错。”用十分冲淡平和的语言含蓄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敬意,不仅仅是对云致秋的敬意,也是对老北京人美好的坚定的热情的极具人情味儿的性格的敬意和深深的喜爱之情。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