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项
羽
之
死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扛(gāng)鼎图
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
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
虞姬弹剑哀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正音
垓下gāi
乌骓zhuī
歌数阕què
美人和之hè
麾下huī
属者zhǔ
田父fǔ
田父绐曰dài
自度duó
刈帜yì
檥船
yǐ
王我wàng
被十余创chuāng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情节梳理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之围
1、四面楚歌;
2、霸王别姬
第二段和第三段:东城快战
第二段:1、直夜溃围;
2、绐陷大泽;3、得失归咎于天
第四段:自刎乌江
第三段:1、斩汉将;
2、吓跑赤泉侯;3、再次突围;
1、乌江拒渡,赠马亭长;2、赠头故人,自刎乌江
字文言知识梳理
第一段
[壁]
[幸从]
[骓]
[逝]
[可奈何]
[歌数阕(que)]
[和]
第一段
1、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壁垓下(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唱楚歌)
②名词作状语
项王则夜起(在夜里)
古今异义
(1)项王军壁垓下
古义:军垒,设营驻守。
今义:墙壁。
(2)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
2、古今异义
第一段
3、状语后置
项王军壁垓下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惊—起—饮—歌—泣
多愁善感
重情重义
第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作者通过哪些角度刻画霸王形象?
正面描写
侧
面
烘
托
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悲歌: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土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字文言知识梳理
第二段
[骑]
[摩]
[直夜溃围]
[属]
[田父]
[绐]
[以故]
[度]
[身]
[败北]
[固决死]
[快战]
[刈旗]
第二段
1、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身七十余战(亲身[参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行)
左,乃陷大泽中(左走)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
②名词作状语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此天之亡(使......灭亡)
第二段
2、古今异义
(1)问一田父
古义:读fu,古代对男子的称呼。今义:读“心”,父亲。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古义:率领。
今义:牵引;拉;引导。
①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状语后置句
然今卒困于此
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3、特殊句式
字文言知识梳理
第三段
[四向]
[期山东为三处]
[披靡]
[辟易]
第三段
2、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乃谓其骑曰:“何如?”
被动句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项羽代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具,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干。这部分务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
了然。
东城快战
动作: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语言:谓其骑曰:“何如?”
在东城快战中,作者描绘了项羽的哪些动作和言语?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刘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说说这段话中项羽的形象
项羽首先回顾了自己未曾失败的战斗经历,并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极端自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愿意拼死决战。
——勇武豪爽的大丈夫
“快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世英名。
就像一次群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项羽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表现出项羽的“快战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展现他的勇猛无敌
——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字文言知识梳理
第四段
[伏]
[檥船待]
[纵]
[怜而王我]
[独]
[短兵]
[被十余创]
[顾见]
[若非吾故人乎]
[吾为若德]
第四段
1、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马童面之(面对)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
吾为若德(给......恩德)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征)
②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使.......为王)
第四段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指王翳日:“此项王也。”
②状语后置句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籍独不愧于心乎
宾语前置句
我何渡为
第四段
4、固定句式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表示反问,为什么还....要呢?)
籍独不愧于心乎?
(反问句,岂,难道)
汉军至,无以渡。(无以:没用来....的办法)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
项羽唱《垓下歌》时“泣数行下”
项羽的“泣”“叱”“笑”
面对汉将赤泉侯“瞋目而叱之”
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
他对美人宝马流泪,对敌兵敌将怒目,对劝他渡江的亭长微笑,一泣、一怒、一
笑,
把这位末路英雄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陈郁《藏一话腴》司马迁刻画项羽这个人物做到了通过写形以传神、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