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7
散文诗二首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学生能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感情
关键
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一位中国女作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道: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分析文中场景所表达的主题
文章适宜的语速和语调
揣摩语气情感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重点字音
徘徊(pái
huái)花瑞(ruì)
菡萏(hàn
dàn)攲斜(qī)衍(yǎn)遮拦(zhē)
荫蔽(yìn
bì)
重点词语
菡萏:荷花的别称,指含苞未放。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攲斜:倾斜,歪斜。攲,倾斜。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文章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引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例: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听,互考互背,共同夯实基础知识
认真倾听,注意文章节奏
在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分析问题,尝试回答: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析内容
一句话概括场景
《金色花》写“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分析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
为什么妈妈说“你这坏孩子”
分析孩子和妈妈的形象
用金色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教师总结: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师总结: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6)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7)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课堂小结:
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从小要养成孝的品德。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学生归纳: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学生概括理解回答: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小组讨论分析: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以一个孩子调皮、可爱又懂事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同时留意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