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14:12:00

文档简介

2020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说法错误,材料一第5段;B项“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错误,原文说:“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D项,材料三第一段,文中原句是“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可知“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的例证。)
2.C(“古代的人们”错,原文是“孔子等儒家”)
3.A(材料二的主旨内容应该是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其功能作用。B项“只要……方可”表述错误;C项在陈述论据中,“形成”非孔子所为,孔子只是在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方面作出了贡献;D项不符合材料二主旨内容。)
4.①对比论证:现在,文化的内容已愈扩展广义狭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包含,人们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而古代侧重是精神层面,尤其着眼在“化”字上。
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文献《周易?贲卦》的彖辞、晋代人干宝的注解。
③举例论证:如旅游文化、饮食丈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答对论证方法1分,有对应的分析1分;3点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5.同意第二种看法。(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
理由①传统文化有正负两面:有精华、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糟粕、落后腐朽的东西;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表明正确立场得1分,指出传统文化的两面性2分,答出态度与认识得3分,共6分。)
6.C(理解一句诗,要观照全诗。从全诗来看,“密合的蚌壳”之所以“密合”,是因为“珠”的主动选择,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只有等到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它才会“揭起”“隐蔽的纱网”,“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据此判定C项不正确。)
7.D(“孤独忧伤”解析错误,这首诗清新、明朗、热情,在这里,没有迷惘困惑和忧伤孤独。尽管诗中的两个意象只有形态上的象征造型,并无内涵的确切指定,但至少可以读出诗人拥抱生活、献身新事业的热情和憧憬。)
8.①“急促”,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急躁、耐不住性子的表现;
②“踌躇”,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犹豫彷徨的表现;
③这两种人都不是珠要等待的人,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的。
解析:对这两行诗的理解,需要有整体意识,要先找到与它们对应的诗句。“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珠”的态度是“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而到了最后,“珠”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可见这才是“珠”所等待的真正的“觅珠人”。这就与前面“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形成了对应,是我们理解的依据。)(能准确地理解
“急促”和“踌躇”的涵义各2分)
9.答:珠的心理流程——①前三句是对幸福的真谛的彻悟②“许多天的阳光……所有”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的隐忍与坚强③“在密合的珠蚌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是对外面世界的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④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的坚定与渴望(满怀希望与憧憬)。(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10.
D原句标点应为:“彼秦,弃礼义、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注意:“弃礼义、尚首功”结构一致;过而,甚而。
(译文: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士兵,像对待奴隶样的驱使它的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能忍受作它的臣民!)
11.
A(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例:“士”的死称为不禄。)
12.
D(“不尊秦为帝”错误,与“认识到帝秦的危害”矛盾。应该是“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
13.(1)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若乃,至于。“吾乃梁人也”判断句。恶,怎么。关键词3分,句意1分)
(2)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以,认为;请,敬辞,请允许我;帝,动词,尊秦为帝。关键词3分,句意1分)
14.答案:鲁仲连分析帝秦的危害时特别提及辛垣衍,帝秦之后魏王不能保证安然无事,他能否继续得到宠信也尚未可知,因为决定权在秦国手里,彻底断绝了辛垣衍的帝秦之路。辛垣衍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了帝秦的打算,主动离去。
所以,辛垣衍“不敢复言帝秦”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帝秦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可见他的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与鲁仲连的深明大义形成鲜明对比。(共3分,原因概括1分,分析2分)
15.答案C(“簪缨是贵族官僚的帽饰,用来喻人”错误,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贵族官僚。
16.①借景抒情。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②直抒胸臆。金人侵占中原,贵族官僚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直言国事,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③象征。万里大地笼罩在暮色中,江水东逝,象征南宋国势衰微。表达忧国之情、亡国之痛。④拟人。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答对①②点的,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答到③④点的酌情给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共6分,每空1分)
18.
B.
(排比: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犬吠微闻。比喻: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比拟:山头吐月,红盘乍涌。)
19.答案:“筛洒”指物体分散下落,二字富有动感(1分),既写出了树的葱郁、繁茂,否则月光无需穿叶洒下、阴影也不会斑斓(1分);也形象的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明,非皎洁清明的月光无法穿过枝叶(1分)。葱郁的梨树和清明的月光正突出雅舍环境的清幽、静谧。(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①细雨蒙蒙之际(结合“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与后文若大雨滂沱照应)
②我却喜欢翻新布置(参照后文“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
(1)第③句“保证”改为“保障”;
(2)第④句缺介词,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前加“作为”;(3)第⑥句,去掉“根据”;(4)第⑧句改为“掷地有声、执行有效”。
解析:(1)第③句中“保证”和“权利自由"
,搭配不当;(2)第④句中“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后没有谓语,在前面加介词,做句子状语。(3)“根据”与“显示”用在同一句中造成句式杂糅;(4)第⑧句语序不当,国安法先颁布,再实施。
(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22.答:入梅早、雨量大、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一点1分,答满5点得满分,此题在概括时要准确、全面)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叙事类的时事热点——取自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有人物,有完整的事件过程,有明确的事件结果。这类作文一般都是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品味人生百态,思考他人、社会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在确定立意的时候,注意写作的问题指向是
“城市图书馆每天读者留言千千万,为什么这条留言却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回应并感动了无数人?”在此,就需要由果溯因,抓住关键点“看书十二年、书能明理、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万般不舍”及图书馆的回应,可得出结论:
1、他酷爱读书,书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让漂泊他乡的打工生活有了寄托(就算生活不尽如人意,但还有书籍);
2、一个农民工对知识充满敬畏、对图书馆充满感恩的精神实在可贵;
3、一位54岁的农民工,在繁重工作之余,持续十二年到图书馆潜心读书,这种坚持令人敬佩;
4、针对留言,东莞图书馆的温情互动也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温度不只有对高端人才的欢迎,也对小人物充满关照。
参考立意:谈读书(阅读)的意义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在泥泞生活中坚守精神富足
优质的服务是一种温度
图书馆(城市)要让农民工有归属感
译文:
秦国围攻赵国。魏王惧怕秦国,派辛垣衍从小路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跟赵王说,打算让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恰巧在赵国,听说此事,于是去见平原君说,请允许他为平原君责问辛垣衍,打发他回去。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士兵,像对待奴隶样的驱使它的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能忍受作它的臣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诸侯都去吊唁,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
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鬼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再说秦国贪心不止果真当上皇帝的话,……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
语文试卷
(共
4
页)第
1
页2020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0年7月24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
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
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
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
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
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国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
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国人国地国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
歌哭不同。使镨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
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
必使听者开心。
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
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
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
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
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
语文试卷
(共8页)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