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精卫填海 同步练习题(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精卫填海 同步练习题(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11:3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精卫填海
课时1
一、读一读,连一连。
fǎn xián dì yuē yīn nì
帝 曰 溺 返 衔 堙
二、辨字组词。
精( ) 娃( ) 溺( ) 衔( )
情( ) 蛙( ) 弱( ) 街( )
请( ) 洼( ) 疆( ) 衡( )
睛( ) 哇( ) 羽( ) 衙( )
三、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炎帝之少女: 。
2.溺而不返: 。
3.故为精卫: 。
4.以堙于东海: 。
四、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五、用“/”画出《精卫填海》的朗读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精卫填海》中精卫鸟其实是 变化的,她不甘心自己这样死去,就决心 填平东海,以免此类悲剧再发生。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誓鸟:
冤禽:
志鸟:
课时2
一、课文理解。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很不方便。愚公很恼火,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汉,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 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
愚公 地说:“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听了这番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1.在第三、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2.在文中找出与“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参考答案
课时1
一、读一读,连一连。
4305301771652197735194310855980188595396240187960fǎn xián dì yuē yīn nì
923290-279401392555-14605
帝 曰 溺 返 衔 堙
二、辨字组词。
精(精神) 娃(女娃) 溺(溺爱) 衔(头衔)
情(感情) 蛙(青蛙) 弱(弱者) 街(街道)
请(请问) 洼(洼地) 疆(新疆) 衡(平衡)
睛(眼睛) 哇(好哇) 羽(羽毛) 衙(衙门)
三、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炎帝之少女:小女儿。
2.溺而不返:溺水,淹没。
3.故为精卫:因此。
4.以堙于东海:填塞。
四、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五、用“/”画出《精卫填海》的朗读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精卫填海》中精卫鸟其实是炎帝之女女娃在东海游泳溺亡后精魂 变化的,她不甘心自己这样死去,就决心衔树枝土石填平东海,以免此类悲剧再发生。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意志坚强,不达目的永不罢休,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永不言弃。
七、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
冤禽:表现其死的十分冤屈,令人同情。
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课时2
一、课文理解。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这个故事讲的是女娃变成精卫鸟,填海的故事。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女娃坚强的意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人化成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很不方便。愚公很恼火,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汉,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不屑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
愚公很有信心地说:“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听了这番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1.在第三、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2.在文中找出与“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3.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
坚持不解的精神。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认准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最终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