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重点: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在实际杠杆中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准备: 硬棒,羊角锤,剪刀,钳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三角板,刻度尺,钉有钉子的木板,橡皮,筷子,纸张,铁钉等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
认识杠杆:
活动1:组装、体验杠杆并概括出杠杆的定义。
(准备活动:用硬棒和其它辅助用具组合成杠杆翘起重物)
1、分别用硬棒撬文具盒,用起钉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钳子夹铁钉……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思考:杠杆在构造上和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填一填: ⑴、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
⑵、动力:使杠杆 的力,符号 ;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符号
⑶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 的硬棒,叫杠杆。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准备活动:知道“杠杆平衡”的含义?
1、结合跷跷板游戏,你认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在 位置 时杠杆平衡。
2、将左侧大人对杠杆的压力看做阻力,右侧小孩对杠杆的压力看做动力,画出跷跷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受到的动力F1、阻力F2的示意图。
3.结合跷跷板游戏与图9-1的作图思考:影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2:用钩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把钩码重作为对杠杆的动力F1和阻力F1.
1. 提出问题:动力F1、距离L1、阻力F2、距离L2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杠杆平衡?
2. 你的猜想是: 。
3.设计并进行实验:(1个钩码重0.5 N)
⑴如图9-2,调节杠杆尺两端的平衡螺母,将没挂钩码的杠杆尺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
⑵在杠杆左边挂一定数目的钩码当做阻力F2, 在杠杆右边挂一定数目的钩码当做动力F1,调节支点到杠杆左侧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和支点到杠杆右侧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右L1,使杠杆重新平衡,将4个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⑶改变钩码个数——即动力F1和阻力F2的大小,并调节支点到阻力作用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1和L2,使杠杆平衡。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⑷分别计算并比较杠杆两侧的力和距离的乘积F2×L2与F1×L1的大小,得出结论。
次数 左边 右边
阻力F2/N 距离L2/cm 乘积F2×L2 动力 F1/N 距离L1/cm 乘积F1×L1
1
2
3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为: 。
活动3:用测力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把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作为动力F1.
⑴实验一:①保持杠杆尺左侧的阻力F2=2N(4个钩码)和支点到左侧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20cm不变,在杠杆右侧的15cm和20cm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如图9-3,使杠杆平衡,并将两次的动力F1的大小填入表格。②计算出动力F1和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的乘积F1×L。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与左边的F2×L2的大小相比较。
⑵实验二:①仍然保持阻力F2=2N和支点到左侧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20cm不变,在杠杆右侧的15cm和20cm处改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如图9-4,使杠杆平衡,将两次动力F1的大小填入表格。②计算并比较F1×L与 F2×L2的大小是否相等。
方式 左边 右边
阻力F2/N 距离L2/cm 乘积F2×L2 动力F1/N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L/cm 乘积F1× L
实验一 竖拉 2 20 40 20
2 20 40 15
实验二 斜拉 2 20 40 20
2 20 40 15
分析以上数据,反思原因?
⑶实验三:老师用刻度尺测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 L1的距离。
方式 左边 右边
阻力F2/N 距离L2/cm 乘积F2×L2 动力F1/N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L1/cm 乘积F1× L1
实验三 斜拉 2 20 40 20
2 20 40 15
⑷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影响杠杆平衡的左右两个距离是 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填一填:动力臂是: ,用符号 表示。
阻力臂是: ,用符号 表示。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 ________。
课外活动:能力提升:采取以下方案,你能否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方案一:左侧悬挂钩码作为阻力,右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作为动力。
方案二:两侧都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作为阻力和动力。
方案三:左侧悬挂钩码作为阻力,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斜拉”作为动力,用刻度尺测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动力臂,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方案四:让钩码和测力计对杠杆的作用力都在杠杆的同一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次数 左边 右边
阻力F2/N 距离L2/cm 乘积F2×L2 动力 F1/N 距离L1/cm 乘积F1×L1
1
2
评估与交流:
1、在用钩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保证杠杆尺始终在 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能给我们的探究活动带来什么方便?
2、以上的探究活动有没有缺陷,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自我评价与提高:
1、下列关于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 )
2.请画出图9-4所示的杠杆中力F1的动力臂L1。
3、判断正误:
(1)杠杆必须是一直棒。( )
(2)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
(3)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
(4)支点O一定在动力和阻力之间(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布置作业:
一、交流与讨论:阿基米德是否能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二、课下自我检测:
1.下列几种用具中.在使用时才不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
A. 钳子 B.扳手 C. 弹簧测力计 D. 天平
2、如图9-5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
A、左右砝码各向支点移一格
B、左右各减少一个砝码
C、左右各减少一半砝码
D、左右各增加两个砝码
3.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 F2的示意图。
O
阻力
图9-1
图9-2
阻力F2
O
动力F1
O
阻力=2N
图9-4
图9-3
L2=20cm
方案一
方案三
方案二
方案四
F1
F1
L1
F1
F1
O
A
F1
L1
D
L1
C
F1
O
L1
B
F1
图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