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表演艺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戏剧像中华戏曲这样,有唱,有念
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在各国戏剧中独一无二;世界上也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
地如此丰富的剧种。
②中华戏曲之所以能够拥有数百个剧种并且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它有紧跟时
删代、贴近民众、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特质。京剧的形成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200多年前,徽班进京,多剧种的融合形成京剧,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需求。正因为京剧综合性
很强,具有融汇多个剧种优势的特质,加之清王室和诸多文人的关爱,19世纪的京剧从文学、声
腔到美学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③与发展并行的是时代挑战。从“五四”开始,人们就围绕继承和出新的问题不断探索。今
天这个话题仍在被探讨,有人坚持传统一点都不能动,有人认为移步就要换形,就要大动。我认
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主观臆造,应该审时度势,既不背离传统,又观照时代特点和观众的审美需
求,在继承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是可行之路。
④首先需认清何为“根本”。戏曲是声腔艺术,不是话剧,也不是现代舞。不同旋律的唱腔
是剧种的根和特色,对此,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抢救和研究,将独特的声腔保存下来。我们拿
到舞台上的,需是在继承基础上推出的创新之作。我们要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先贤那
样,既继承传统,又结合自己的思路理念、有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是什么?这就是流派。“求木
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坚守流派是创新流派的
基础,也是走向未来的根基。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面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观众。最要不得的就是用
唯一”“固定”“样板”的模式把后来者困守其中。譬如当年叱咤舞台的众多武生,他们大都是从
模仿学习杨小楼、尚和玉等前辈一步一步走来的,但像高盛麟、李少春、厉慈良等名家,非但没有
※成为前辈的“影子”,反而在舞台上演绎出了自己的风格。
⑤换句话说,“死学而用活”是为根本。“死学”重在“死”字,这个“死”不是僵化呆板地墨守
成规,是尊重戏曲的本体生命和本体风格,这是任何一位大家成长之路都必须经历的基础阶段。
如今有不少人打着改革和创新的幌子兜售概念、卖弄手法,其实只是掩盖自身基础的蠃弱。“用
活”重在方法和心态,戏曲终究是在舞台上演绎的有生命质感的、有交流气息的鲜活的艺术;戏
曲终究不是博物馆、甲骨文,也终究不是马王堆、兵马俑。
⑥继承传统而不僵化,推陈出新而不异化,这都是戏曲的学问。传统需荨崇但不必故步自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世界其他国家的戏剧只
有唱、念,没有表演、武打”错,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戏曲有唱,有念,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在各国戏剧
中独一无二。B项因果关系颠倒。D项,错在“推陈出新在面临时代挑战时变得更可行”,原文是“在继承基
础之上推陈出新是可行之路”
2.A【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①段亮出观点,提出中心
点”错,文章第③段才提出中心论点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面对不同
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观众,不变的是戏曲的流派和戏曲的美”错。参见原文“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
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面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
观众”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孑的含意,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消费积极性重新被激发”理
解不正确,原文是“激发新消费”
5.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拉美各国的数字经济
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镨,原文认为,拉美各国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正处在发展阶段,有大量资金需求
不具有优势。
6.①数字经济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且随着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将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
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②数字丝路使中国“走出去”,开拓面向新兴经济体的海外市场,为新一代智能
制造、大数据、互联网十、基础设施企业赋能;并能激发所在地区经济活力。③数字人文为人文研究构建了
个共同的客观的言语结构,为人文研究提供客观的事实证据,同时也为人文研究奠定了客观的阐述对象,将
人文硏究带人科学研究的殿堂。(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二中筛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推动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
信息,概括出①。从材料三中筛选“作为数字经济大国中国……践行走出去战略,尤其是开拓面向新兴经
济体的海外市场,力图为新一代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十、基础设施企业賦能…强调加强数字经济与人
工智能对于激发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性”,概括出②。从材料四中筛选“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为人文研究构
建了一个共同的客观的言语结枃,为人文研究提供客观的事实证据,同时也为人文研究奠定了客观的阐述对
象”“将人文研究带入科学研究的殿堂”等信息,概括出③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借此表达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无法
弥合的主题”这一表述不当。从小说文本整体语境看,父亲与儿子两人的人生观各有不同:前者比较现实、保
守、安分;后者则有理想,渴望独立,追求自己的梦想,有进取之心。二者之间固然有代沟,但整篇小说主题意
蕴并不在于揭示两代人无法弥合的代沟。从小说内容看,父亲一直是鞭策、支持儿子的,父亲对儿子不接受
自己的想法也不勉强;儿子当兵后,父亲一直惦念着;儿子不回来的情况,他也意料到了。“无法弥合”这一表
述也不准确。通观全文,小说立意在于表达普通人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追求,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同时
也表达了对亲情的讴歌
8.①枣红马“通人性”有情有义”,是联结父子深情的载体,以此表现亲情之真;同时,枣红马也是父亲的爱物
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②枣红马在父亲坟前长嘶,从侧面烘托了儿子对亡父的伤悼之情。③小
说以枣红马的嘶鸣结尾,言尽而旨远,余音绕梁,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枣红马”是小说构思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多
面的作用。考生应明白,“枣红马”在小说中不能仅仅当成动物,它已经成为某一个重要“人物”。“枣红马”是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