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14+6=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彷徨huang 弥高mi 魁梧kui 妇孺皆知ru
B、无暇xia 地壳qiao 脚踝huai 鞠躬尽瘁cui
C、迭起die 盘石 pa 捏弄 lie 群蚁排衙ya
D、筹划 chou 白皙 xi 赫然 he 迥乎不同jiong
2、下列字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宰割 衰微 寻欢作乐 锋亡毕露
B、踌躇 愁苦 博学多识 惹人注目
C、深邃 校补 兀兀穷人 杂监无章
D、独裁 荥带 一拍既合 不见天日
3、下列加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亡群(失群) 坚毅(坚定有毅力) 鲜为人知(少) 警报迭起(屡次)
B、仰慕(敬仰、思慕) 曛(昏黄) 目不窥园(看) 锲而不舍((刻)
C、重荷(沉重的担子和责任) 含蓄(包含) 沥尽心血(滴) 义愤填膺(胸)
D、踌躇(犹豫) 巴望(指望) 群蚁 排衙(衙门) 无暇及此(赤色斑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全校涌现出四个先进班级,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B、他工作非常勤奋,夜以继日,兀兀穷年。
C、听到日本人说钓鱼岛属日本领土,大家无不义愤填膺。
D、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一崇高评价,小平同志当之无愧。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里。
B、《邓稼先》选自《人民日报》。
C、《资治通鉴》是司马迁主持编籑的一部编年体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6、下列说法比较得体的一项( )
A、你得同学病了,你去探望他,对他说:“你可得抓紧治疗,你缺了这么多课,学习肯定
B、一个小学生被别人的自行车撞倒,你看见后,对他说:“你为什么走路不注意。”
C、 你看这的风景多好!咱们都注意环境卫生,不准随地扔纸屑。
D、在送别客人时,你说:“你慢点走,再见!”
7、仿照例句,再续两个句子:
例:爱心是春风,它可以播放盎然的生机;
爱心是甘霖,它可以滋润久旱的心田。
仿句: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默写(6分)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
(2)、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4)、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5), 从道理方面看,伤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用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木兰诗》第4节写木兰征战沙场,描写他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40 分 )
(一)伤仲永 ( 12分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7 ).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⑴ 未尝( )识书具。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 )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⑶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⑷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 8 ).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
B、于就家见之。 贤于才人远矣。
C、忽啼求之。 邑人奇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还自扬州。
( 9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10 )、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 11 )、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
其三,从方仲永本个来看, “ ” ..(引号内填原文)(2分
( 12 )、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
( 二 )、现代文阅读书
1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
②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象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③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④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
⑤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⑥这才是你的草堂。
⑦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⑧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⑨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⑩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 13 ).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脚步沉重。(2分)
(14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文中 “生活的最初状态”指的是什么?(2分)
(
( 15 ).阅读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此时才真正走近了杜甫?(2分)
( 16 ).第⑦段中,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 17 ).联系本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保护文物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4分)
链接材料:
A、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B、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年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 三 )、藏羚羊跪拜
这是好些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至今,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侯,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者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蓬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象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 18 )、老猎人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分)
( 19 )、那只藏羚羊为什么向老猎人下跪? (2分)
( 20 )、从“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我们可以想起《木兰诗》中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1 )、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 (2分)
( 22 )、当老猎人扣动板机时,他的思想状况如何?请简要分析。(3分)
( 23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老猎人? (3分)
三、综合性学习 (10 分 )
“追星”是现今社会上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人世界开展“我也追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 1)你心目中的明星是什么样的?( 2分 )
( 2 )说说你崇拜的明星他哪些品质征服了你?(2分)
( 3 )面对社会中忙=盲目追星的现象,你是怎样看的?(3 分 )
(4 )请你写出熟习的名人名言(写两条)( 3分 )
(四)、作文 (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凉解,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
凉解,是一缕和曛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的阴影;凉解,是一场绵绵的细,能 滋润受伤的心灵;凉解,是一抹温暖的阳光,能融化凝结在胸中的坚冰。有了凉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凉解,需要真诚地沟通;凉解,需要坦然地忘却;凉解,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凉解是人生交往的一门艺术,它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退让。
请以“凉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