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9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难点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关键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再读课文,品味形象
概括“三味书屋”部分
分析作者对私塾教育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童年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分析三味书屋中教书先生的形象
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赏析第2自然段
组织学生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如下问题:
1.用一句话归纳“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内容。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总结: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教师归纳: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教师总结: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5.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6.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举例: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尝试回答问题: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学生帮助分析: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想感情: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讨论分析: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学生分析回答: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探究手法,领悟主旨
分析作者多感官运用的表达效果
作者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景物,笔墨不多,却生动形象,加以分析
对比分析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不同之处
分析三味书屋和百草原的相同点
分析作用的思想感情
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试举列说明。
教师补充: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者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试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分析。
教师举例说明:写学生读书的场面时,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都非常传神、逼真。
3.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教师总结: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4.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5.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总结: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颜色多彩明丽;“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情态万千,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
如写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
学生归纳分析: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却连用9个表示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时
计
划
课题
9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难点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关键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挖掘文章题目所显示的信息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
重点字音
蟋蟀(shuài)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蝉蜕(tuì)
竹筛(shāi)拗(ǎo)
攒成(cuán)
倜傥(tì
tǎnɡ)
叵(pǒ)
盔甲(kuī)锡箔(xī
bó)
词语积累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讲解:第一部分(1—9段):第二部分(10段—结束):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
借助字典或词典,做好重点字词的积累和整理
认真倾听,把握节奏
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分析并回答问题: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分析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景物及顺序
写美女蛇属于哪种叙述顺序,作用如何
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势
分析作者写的捕鸟内容及所选用的动词作用
仿写练习
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5、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师总结和点评。
课堂小结: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而深刻,我们慢慢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学生凭理解回答: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学生练习仿写并展示,如: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