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吕叔湘
语言的演变
2020年已经来了!
但总感觉自己还停留在2019年
连说话、用词都还是上年的热词
我太南了、真香、你怎么这个亚子...
现在还挂在嘴边!
2019新浪微博热词
文本1
语言也在变
?
吕叔湘
江苏省丹阳县人
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代表作
《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
《语法修辞讲话》
《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写作情况】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语言小常识】
语言的组成要素:
一、语音
二、语汇
三、语法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
“演变”表明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科学说明,目的主要是说明,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目的主要是说理,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
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法
——《邹忌讽齐王讷谏》
——
慢、时间长
2、对比法
——古今对比
问题三: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变化:
分类别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问题五: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问题六: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并列出提纲。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1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第3段);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8段);
(1)词义的扩大(第5段);
(2)词义的缩小(第6段);
(3)词义的转移(第7段);
(4)语义的弱化(第8段)。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1段);
如:马的名称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如:椅子、凳子、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第3段);
如: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等。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8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菜”
(2)词义的缩小:如“肉”
(3)词义的转移:如“涕、信”
(4)语义的弱化:如“很、普遍”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9、10段)
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10段),
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比较
分类别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语汇最详
语法最略
原因: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
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又其次,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法
作比较
分类别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