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流
涎
茗
烟
锱
铢
必
较
没
镞
剥
啄
岑
寂
清
沁
蕴
藉
俗
滥
灞
桥
付
梓
王
嫱
尺
牍
识记生词
xián
míng
zī
zhū
zú
bō
cén
qìn
yùn
jiè
làn
bà
z?
qiáng
dú
咬文嚼字的含义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
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
会文
件的精神实质。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A
)
(
B
)
(
C
)
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跳读
理解“咬文嚼字”的新含义?用文中语句回答。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不妥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意味有何不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李广射虎的例子表明什么道理?
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推敲”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联想训练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
“套板反应”。
误用:“套板反应”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写美貌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眼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春风又到(
)江南岸
绿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
闹
——着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