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21: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重点
摘取关键词,结合牧羊人的事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关键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看到怎样画面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
读准字音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缝隙(fènɡ
xì)
酬劳(chóu)
重点词语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教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提示:三个画面
2.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
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过步兵,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学习本文的生字
积累重点词语。
认真听读
大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分析并回答问题: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
文章结尾表达方式的作用
赏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分析“当我想到……”的道理
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的好处
今天的我们应向牧羊人学习什么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总结: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3.下面是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总结: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力量。
6.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牧羊人学什么?
课堂小结: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的迅速恶化,污染的日趋严重,气候的巨大变化,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种植树木,种植爱心,种植美丽吧!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在英文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耶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学生分析回答: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