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十三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十三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09 16: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73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73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十三辑
61.苏武牧羊
《汉书》
律知武终不可胁①,白单于②。单于愈益欲降之③,乃幽④武,置大窖中⑤,绝⑥不饮食。天雨雪⑦,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⑧,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⑨,使牧羝⑩,羝乳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卫律,生长于汉朝的胡人,后降匈奴。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方威胁利诱,苏武始终不屈服。十九年后,匈奴跟汉朝和好,苏武才回汉朝。终:终究。胁:威胁。②白:察告。单(chán)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③愈益:更加。同义连用。降:使投降。使动用法。④幽:囚禁。⑤置:放置。窖(jiào):地窖。⑥绝:指与人隔绝。⑦雨雪:下雪。⑧啮(nì):咬。旃(zhān):通“毡”。并:一起。⑨徙:迁移。北海:指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⑩羝(dǐ):公羊。?乳:生小羊。乃:才。?别:分开。官属:指属吏。常惠:人名,随同苏武出使匈奴。?他所:别的地方。?廪(lǐn)食:官方供给的粮食。?去(jǔ):通“弆”,藏。草实:草籽。?杖:拿着。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拿的凭证。?操持:拿着。同义词连用。?旋(máo):符节上装饰的旎牛尾。
【简析】
《苏武教羊》一段记述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所遭受的种种苦难,表现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匈奴单于为了迫使苏武投降,先把他放置到大窖中,不给饮食,后又把他迁到北海边上牧羊,要等公羊下崽才能放归。但苏武啮雪吞毯,挖鼠洞吃草籽,毫不屈服,始终操持汉节,心怀故国,表现出“贫戏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 )
例:单于愈益欲降之。
A.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
B.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D.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2.解释多义词。
(1)白
(2)乃
(3)实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1)愈― (2)操―
(3)咬― (4)察―
4.苏武牧羊的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请你举出我国古人格守节义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A
2.(1)白色;察告(2)于是,相当于“是”;才(3)真情;果实
3.(1)益 (2)持 (3) 啮(4) 白
4.见“简析”
【拓展】
文天祥,誓死不降元;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
【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就禀告单于。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就囚禁了苏武,把他安置到大地窖中,与人断绝,不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趴着吃雪和毡毛一起吞咽,几天不死。匈奴认为他是神灵,把他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下小羊才能回去。又分开他的官属常惠等人,各自安排到别的地方。苏武到了北海边上之后,应该供应的根食没有运到,他就挖掘野鼠贮藏的草籽,吃这些东西。苏武拿着汉朝颁发的符节牧羊,躺下站起都握着,符节上的旄牛尾都脱落了。
62.大树将军
《后汉书·冯异传》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①,行与诸将相逢,辄②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③,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④,诸将并坐⑤论功,异常独屏⑥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⑦破邯郸⑧,乃更部分诸将⑨,各有配隶⑩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注释】①不伐:不称道自己的好处。伐,自我夸耀。②辄:就。③表识(z hi):标帜。“识”同“帜”。④每所止舍:每当到了宿营地。⑤并坐:坐在一块。⑥屏:退避。⑦及:等到。⑧邯郸:即今河北省邯郸市。⑨更部分诸将: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工作。⑩配隶:分配部署。⑧属:附属。⑩以此多之:因这个原因推重他。多:推重、赞美。
【简析】本文在叙事过程中语言简洁、明快、重点突出。为了表现冯异的谦虚及得人心,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冯异的为人及对他这种做法的肯定。
【训练】
1.将士们为何称冯异为“大树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几件事表现了冯异的谦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带的部队)“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你还知道两汉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吗?请举出两位将军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2.两件事。 (1)“行与诸将……避道” (2)“每所止舍……号曰‘大树将军’。”
3.说明冯异不但有谦虚的美德,而且治军有方,表现他有才能却不张狂自傲的性格。
4.见译文。
【拓展】李广、周亚夫、窦宪等。(两个即可)
【译文】
冯异为人谦虚,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若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带开马车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叫“大树将军”。攻入邯郸后,(光武帝)给将领们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也重新安排部署。这时,下级官兵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重他。
63.七擒七纵
《三国志》
建兴①三年,亮至南中②,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③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④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释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⑤。南中平,皆即其渠率⑥而用之。
【注释】
①建兴: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②南中:今云南、四川、贵州边界一带。③向者:早先。性纵:释放。⑤滇池:今云南晋宁东。⑥渠率:同“渠帅”,头领。
【简析】
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次释放他,目的是要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深知,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即使平定了南中,也不可能留下大批汉人来治理,最终还得由他们自己管理,必须做到“攻心为上”。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孟获及其部下投诚后,他便撤兵准备北伐曹魏,南中一带便不再有后顾之忧。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1)所在战捷( )(2)为夷汉并所服( )(3)使观于营阵之间( )
(4)纵使更战( )(5)七擒七纵( )(6)南中平( )
2.诸葛亮“使观于营阵之间”这一举动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七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的第三部是“南征北战”,请问这是南征,还是北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出师表》表,一文,千古流传,他在出”表中总结出西汉兴隆,东汉衰败的一段论述,你能默写出这段论述的内容吗?后人是怎样评论《出师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1)战胜 (2)一起,一同 (3)让 (4)再 (5)放,释放 (6)平定
2.展示军威,让孟获败得心服口服,早日归降
3.服人必先服心。(意思对即可)
4.南征
【拓展】
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建兴三年,诸葛亮(率领蜀国的军队)出征到南中。旌旗所至,节节胜利。(他)听说有个部族领袖叫孟获的,不仅当地少数民族的百姓推崇他,就是那里的汉人也信服他。诸葛亮下令部下要活捉孟获。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蜀兵)抓住了孟获。诸葛亮让他参观蜀军的阵营。(诸葛亮)问他:“这阵营怎么样?”孟获说:“我早先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承蒙你让我观看了军营的部署,如果只是如此,我一定可以打败你们。”诸葛亮笑了,释放了(孟获),让他重整旗鼓再战。(孟获)七次被俘获,七次被释放。(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是想释放他,而孟获却再也不想走了,说:“诸葛丞相,您真有天赋的威力!我和南中人再也不敢反杭了。”(诸葛亮见孟获已心悦诚服)便率领军队进驻滇池,平定了南中。孟获部下的官吏也全部留用。
64.鹬蚌相争
《战国策》
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③,蚌方出曝④,而鹬⑤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⑦,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⑧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⑨,渔者得而并⑧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之弟。③易水:在今河北省境内。④曝(pù):晒太阳。⑤鹬(yù):鸟名,嘴、腿都很长,常在水边捕食鱼虾、贝类。⑥钳:夹。喙(huì):鸟兽的嘴。⑦雨:下雨,动词。⑧谓:对……说。⑨舍:放弃。⑩并:一同。禽:“擒”。?支:对峙。?弊:使……疲困。?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强秦之为渔父”成为主谓短语,作“恐”的宾语。渔父(fǔ):渔翁。父:对老年人的称呼。?愿:希望。熟:仔细。计:考虑。
【简析】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苏代是战国时的策士,以游说各国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谋取官位。他劝谏赵惠文王不要进攻燕国,但他起手并不从燕赵说起,而是先讲述一个寓言故事,以“鹬蚌相争”设喻,说明“燕赵久相支”,“强秦之为渔父”。这远比讲一大套道理更有说服力。赵惠文王也深深认识了其中的危害,也就不再做伐燕的打算。这说明了当时的谋士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具有进谏的技巧。“鹉拜相争”后来形成典故,用来说明双方争持不下,会使第三者坐收其利。
【训练】
1.鹬蚌分别抱着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不直接来说出秦国的阴谋,而先写鹉蚌之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典故讲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能否由成语“鹉蚌相争,渔翁得利”联想到一个同类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
1.它们都抱着自己可以打败对方,一定能战胜对方,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态。
2.因为首先凭一堆大道理,会令人索然无味,若引用典故,则引人人胜,所以先写鹬蚌相争,再让人去回味。
3.讲述了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要准确估计好自己与对手的实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拓展】
l.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对赵惠文工说:“刚才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蚌正出来晒大阳,而鹬啄住了它的肉、蚌合拢起来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令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鹬了。’它们两个不肯彼此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发现了,一起捉住了它们。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对立,而使广大百姓疲困,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翁啊。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文王说:“说得好。”于是罢兵。
65.凿壁借光
《西京杂记》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③,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⑤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主人怪⑧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⑨给以⑩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东海承(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能文学,善说《诗》。汉元帝时,曾任丞相。②逮(dài):及,到。此句指隔壁的烛光透不过来。③穿壁引其光:在墙上打穿一个洞,把光引进来。④邑人:同乡人。大姓,指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⑤与:帮助。⑥佣作:做雇工劳动。⑦偿:报酬。⑧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⑨资:资助、借给。⑩以:把,介词。?大学:大学问家。
【简析】“凿壁借光”中的匡衡,之所以由一名普通的小官吏,而成为汉元帝时一名丞相,除了机遇之外,更多的是靠他勤奋苦读而拥有的才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仍然想方设法为自己创设条件读书,不惜穿壁借光,替人佣作。他的这种苦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训练】
1.所录文字第一句可以归结为一个成语是什么?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匡衡为书主人佣作而不求偿,只愿将主人书遍读之,终于感化书主人,资给以书,匡衡遂成大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我国历代刻苦求学的事例很多,写出三个典故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穿壁引光,或凿壁借光。我们要勤奋苦读,才能有所成就(意思对即可)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l)匡衡勤奋学习可是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2)匡衡就到他家做雇工,不要报酬
【拓展】孙敬“悬梁”、苏秦“刺股”、朱买臣“负薪读书”、范仲掩“断齑画粥”、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把书映在光亮上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字不识,家里很有钱,藏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对此感到奇怪,询问匡衡,匡衡说:“我想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就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