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认识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
结合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
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叫平均分了吗?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生2:我还知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几份几份地分。
生3:在平均分中有两个量,一个是分的份数,一个是每份的个数。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12支铅笔。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些铅笔,计划奖励给今天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先数一数看有几支?
2.提出要求:
(1)如果把这12支铅笔平均分,能怎样分呢?
(2)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究。
(1)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平均分。
(2)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分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2)不同方法的同学进行补充。
(3)根据汇报,有意识地归纳。
一类是12支铅笔,每份3支,分成4份;或12支铅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另一类是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或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4)小结:这些分法虽然分的过程和想法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一份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分的结果都是“平均分”,所以都符合要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1)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每一份分得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总结提升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份结果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教后思考】
这节课开始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安排了简单练习,为新知学习做铺垫。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让他们自主探究本课所学内容,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巩固两种平均分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懂得分享。练习中加强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两种分法的不同。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注意对个别学生给予提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