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8 22: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导入新课
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苦相随,人生也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头枪地??
伏法受诛
暴肌肤
臧获婢妾
?圜墙??
厥有?
?囹圄
槛?
缧绁
强颜

桎梏
(qiāng)
(zhū)
(pù)
(zāng
bì)
(yuán)
(jué)
(jiàn)
(yǔ)
(léi
xiè)
(qiǎng)
(zhě)
(gù)
朗读正音
1、被箠楚受辱
箠,通“棰”,杖
2、其次剔毛发受辱
剔,通“剃”,髡刑
3、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以,通“已”
5、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 法网
6、幽于圜墙之中
圜,通“圆”。
7、其次诎体受辱
诎,同“屈”。
8、毁肌肤、断支体
支,同“肢”。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李陵之祸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
??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体裁解说
此书是《史记》之外,史公遗存下来的唯一完整书信,它和《太史公自序》都是后人研究司马迁人格、思想与感情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
  
司马迁,字

(朝代)
家,
家和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
,是我国最早的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纪传体通史
《史记》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12)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30)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70)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10)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8)
《史记》
传世名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安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一部分(2)复述任安来信内容。
文章分段
第二部分(3—4)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留传后世。
第三部分(5)列举为后世传颂的古代“非常之人”历经苦难奋发有为的事迹。
第四部分(6)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第五部分(7)再次倾诉阻自己沉痛羞辱愤懑的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司马迁所任官职。司马迁28岁接任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言:陈述。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曩:从前。
者:表示停顿。?辱:委屈?
推:推荐。?进:引荐。
贤、士:有才德的人。以……为务:把……作应当做的事情。
务,事、任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掌管推选人才和文书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意气勤勤恳恳
:情意诚挚恳切。

:怨望,埋怨。
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
对方。
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
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
有回信。
阙然
:(时间)隔了很久。
幸:希望。
为过:见责。过,责备。
结合注释阅读第1-2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先是写信的客套话。然后是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任安在来信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任安的要求:
作者的态度: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仆非敢如此
2、本段核心句是哪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核心句:

用:
仆非敢如此
设置悬念,总领下文
第三段: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固:本来。?
所戏弄:不重视的、当作玩物的。
倡优所畜:被当作乐工和伶人来蓄养。
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那样。
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制裁,接受死刑。
亡:丢失。?
何以异?:有什么不同?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死节者: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死的人。为……而死
比:并列,相提并论。?
特:副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在太重而无法开脱。
卒:终于。
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
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立身的。
树立:指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古今异义

简析
第3段:第1层,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为世俗所轻,
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
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固:本来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所趋异:因为死的意义不一样。
用,介词,因为。之,代词,代人。趋:追求。
人本来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不同啊!
千古名句,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生命有崇高、贵重和卑下、轻微的区别,不同的生命追求,决定了死的价值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辱:使动,使……受辱
诎,同“屈”??
被:遭受
箠???:同“棰”
剔:剃光
婴:绕(如“夙婴疾病”)
极矣:到顶点了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猛虎在深山里,百兽都震惊恐惧,等它到了陷阱或兽笼里,就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由于长期用威力约束,逐渐形成的结果。因此,即使有个在地上划出的监牢,士人也绝对不能进去;有个用木头削成的狱吏审判你,也不能去对答。受刑之前就决计自杀,这才是鲜明的态度。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
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绑”
暴:裸露。Pù?
头枪地:用头碰地。同“抢”,碰撞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步。?以同“已”,已经。
强颜耳:厚脸皮罢了。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何”,怎么。
足:值得
贵:称道
,尊重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衣(yì)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西伯:周文王的封号。
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
拘于羑里: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
李斯:战国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任秦丞相。秦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三族。
具于五刑:受遍五种刑罚。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刑,未详。
衣:名词做动词,穿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ǎ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
罔:同“网”
引决:自裁,指自杀
决:同“诀”
一体:一律、一样
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装
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声传到了邻国,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自杀,在监狱里,古今都一样,他哪能不受辱呢!
勇怯,势也: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的。?
强弱,形也:强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审矣:明白了。
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稍:逐渐
陵迟:志气衰微(区别凌迟)
斯:指示代词,这。?
殆:副词,大概、恐怕。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如果说开头作者的感情是谦卑的,第一二段的感情是致歉,那么第三段的感情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悲愤
2、本段陈说自己受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是为了渲染和说明什么?
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4、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请写出别的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的有关生死的名句。
作者:
文天祥:
史铁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阐述自己荣辱观、生死观
课文的第三段内容总结
(1)首先,表明自己的生死观,陈述自己出身低微,地位
低下,即使死了,也会被人认为罪有应得
(2)其次,表明自己的荣辱观,例举各种不辱与受辱,言自己所受为奇耻大辱
(3)然后,运用比喻,对比论证,说明身处逆境那么人的意志也会逐渐衰颓,至此也是受辱了,不足贵了
(4)最后,说明历代王侯将相受辱且不能自裁,古今一体,受辱是不足怪了,自裁要在受辱之前,之后,就太晚了。
第三段写作思路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至
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
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
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
没有人
害怕
顾念
妻子、孩子
这样

…的人
为…而死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贪生怕死,顾念父母妻子、
孩子的;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激励的人不这
样,是有不得不这样的原因。现在我不幸早年
失去了父母,没有兄弟相亲,独自一人在世,你看
我对妻子孩子怎么样呢?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
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道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
自己呢?
况且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
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mò世,而文
采不表于后世也。
虽然
取舍的界限,指偷生或赴死
捆绑犯人的绳索,囚禁
被囚禁
遗憾
文章
显露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
界限,何至于自己陷身于牢狱中去受辱呢!况
且那奴隶婢妾还能自杀,何况我到了不得不自杀的
地步呢?我克制忍耐,苟且偷生,被囚禁在污牢狱
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以自己的志愿还未了,
平平庸庸终结一世,但文章不能显露给后
世的人们为遗憾。
陷身
奴隶
何况
主谓之间,取独
…的原因
终结一世
1、哪句话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对“死节”的看法:
作者看法: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让文采流传后世
结合注释阅读第4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通“磨”

不同寻常
被称道
被囚禁
推演
遭受困厄
被放逐
创作
连,于是
编著
被囚
被贬官
顺承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
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
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抵”
抒发愤懑
被任用
使…流传

现,表现,显现
《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为抒发愤懑而创作的。
这些人都内心抑郁不舒畅,不得实现自己的主张,
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了解他的人。
就像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被砍断双脚,最终不
能被任用,退下来著书立说,来舒散自己的愤懑,
想使
文章著作
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
被砍断双脚

使…思考
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
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
意图何在?
探究思考
他们都是高尚的士人,都受辱,
都隐忍,而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作者用这些人的例子说明,
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办法,
这些伟人他们虽受辱,
但是他们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他们的名
字也流传于后世。
他们是自己的榜样。
概括第五段内容
列举古代圣贤经历磨难著书立说的例子,表明自己也想忘却荣辱,著书传后世。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
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无用
通“佚”
考证
考察
道理,规律
黄帝
此,指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写作
研究
通晓
我私下不谦虚,近年来,自己投身在无用的文辞,
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
所作所为,纵观事情的结局和开端,考察它们成败
兴衰的规律。上自黄帝,下到现在。写成表十篇,
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
一百三十篇,也想要用这本书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
社会的关系,通晓古往今来的变化,完成有独特见
解的一家的著作。
谦虚
关系
收集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
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写成
正赶上,恰逢
因此
怨怒


被杀
草稿没有完成,正赶上遭到这场大祸,我痛惜此
书未完,因此受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无怨怒之色。
我果真能著成这本书,把它藏进名山,传它给那可
传的人,使它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
便抵偿以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我一万次被杀戮
,难道有什么后悔的吗?但是这些话只能对有智慧
的人说,难以对世俗之人说啊。
表示假设,果真
那么
智慧的人
对,向
即使
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委:
宗旨:
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说明《史记》的规模、体例,
并交代著书的目的,表明作者
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想以著
书来洗请耻辱。
第6段的主要内容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此祸,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
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
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
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况且
身处下流,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因为
言论
深深地

耻辱
更加严重

因此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
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là谬乎?今虽欲自雕
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
陋。
谨再拜。
只是
难道
引退
姑且,暂且
抒发
竟然、却
恐怕
自己的内心
完全相反
即使
修饰,美化
美妙的言辞
不被信任
恰好
总之
研习第7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7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第7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赏

“天下奇文”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地位卑微,死不足惜
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忍辱偷生,古今一体
文传后世,隐忍苟活
发愤著书、雪耻传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自身的遭遇
苟活的原因
抑郁、激愤
极度的痛苦




1.倡优畜之:像乐人和戏人一样(名作状)
2.衣褐衣:穿上(名作动)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为……而死(为动句)
4.太上不辱先:使……受辱(形作动,使动句
)
5.声闻邻国:使……听到(动词,使动句)
6.流俗之所轻也:
轻视(形作动)
7.见狱吏则以头枪地:
用头
(名作状)
词类活用
判断句:
1.西伯,伯也
。2.魏其,大将也。
3.李斯,相也。
4.淮阴,王也。
文言句式
被动句:
1.幽于圜墙之中
2.拘于羑里
倒装句:
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状语后置句)
2.教以慎于接物
受械于陈
灌夫受辱于居室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宾语前置句)
4.与蝼蚁何以异?
(宾语前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