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皇帝的新装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皇帝的新装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21:22:04

文档简介





课题
19
皇帝的新装
课时
2
班别


时间




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4.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领会作者讽刺皇帝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感悟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重点
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关键
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作品主题多为描绘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鞭挞统治者的残暴、贪婪。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皇帝的新装》,领略作者的语言特色。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挖掘情节,分析形象
概括文中皇帝的形象
分析文中大臣、骗子、百姓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骗子为什么用新装来骗皇帝
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马上动心了
文中揭露骗子得以行骗的原因是哪句话,其作用
分析皇帝心理
评价两个骗子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明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皇帝,因为____________。
说说大臣、骗子、百姓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装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
总结: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4.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
5.文中揭露骗子得以行骗,大臣和皇帝心甘情愿受骗的原因是哪句话?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作用:是贯穿故事始终的轴线,是全文的核心。
6.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衣已是垂涎欲滴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7.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总结:①两个骗子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个群体,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的病态。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回答问题;
例: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学生分析:
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求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学生借助教材语句回答:
明确: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人去看看。
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分析作者的语言
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布料的写法不同在哪儿
文章多次提到“诚实”,真的是在赞扬吗
用夸张手法,续写《皇帝的新装》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下面一起去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他的新衣服。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2.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总结:描写上: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既写其恐惧,又突出其虚伪。
3.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后面提到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
4.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骗子行骗做了铺垫。
学生结合全文,分析:
讽刺。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欺骗皇帝——不诚实、不称职;他们为虎作伥——不善良;他们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不高贵;他们的理智就是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又是多么自私。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写十年后自己生活的世界,200字左右。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课题
19
皇帝的新装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4.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领会作者讽刺皇帝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感悟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重点
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关键
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想起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小学时,大家已学过了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公主》等。)今天,老师介绍安徒生笔下的一位皇帝给大家认识。这位皇帝酷爱新衣服,这不,他又在换衣服了,这一次可是一件非常神奇的衣服呀,那就是——《皇帝的新装》。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分析课文所写人物及中心人物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双方交战,丹麦倒向法国……
重点字音
称(chèn)职
陛(bì)下滑稽(jī)
御聘(pìn)
赐(cì)
头衔(xián)
骇(hài)人听闻
重点词语
不可救药:这里比喻人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生丝:用茧缫制成的丝。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加深理解:
1.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教师提示:四个部分: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整个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如果课文第一段用小标题“皇帝爱新装”概括,请你快速浏览全文,也用类似的小标题给课文故事拟个提纲。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夜莺》《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识记本文的生字
借助字词典,做好词语积累
大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分析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一部分(1)引子:皇帝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2~4)开端:骗子诱皇帝上钩,织新装。
第三部分(5~31)发展:皇帝两次派大臣及亲自去看新装并试穿新装。
第四部分(32~37)高潮及结局:皇帝穿新装游行,真相被揭穿。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析事故情节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探究骗术能步步通行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在最后写道: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
骗局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破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分角色朗读(5-17、20-30)。
2.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提示:如“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讲解:“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
4.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
总结: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调: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所畏惧,敢于说真话。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学生分析:
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小组讨论发言:
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的性格,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改编课本剧。
选取文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情节,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所选文段改编成课本剧。
要求:(1)学生组成自由小组,确定组长,每组5-6人。
(2)大家讨论,把所选文段改写成课本剧。
(3)小组推选演员和导演进行排练。
组织学生快速、轻声、有序地自由分组,写剧本,进行排练,为第二节课做准备。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