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6-27 20:5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
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
【答案】C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
第3课 宋明理学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
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
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1年天津卷,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李贽的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2.(2011年北京卷,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A是朱熹的观点,C是唐代儒学家的观点,B是李贽的观点。因此选D项。
【答案】D
1.(2011年江苏历史,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C
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民主意识;从材料中“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海南卷,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1年江苏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第(2)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第(3)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第(4)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分)
(2)表象:风俗。(1分)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4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1分)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2分)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1分)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单元综合
1.(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理解分析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因此选A项。
【答案】A
2.(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①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体现三纲五常(“孝肃”)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诸子百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为治国方针,D项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 B项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2011年北京卷,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考点】人文主义的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及材料解读能力。“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强调重视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这与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哲学地位一致,因此答案选择B项。
【答案】B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而不是强调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B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1年上海历史,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考点】古代欧洲文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目信息“意大利半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波斯文化应在两河流域,伊斯兰文化为西亚阿拉伯地区,基督教神学在西亚巴勒斯坦。
【答案】C
2.(2011年上海历史,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考点】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题目要求“教皇”,故其愿望应是传播基督教即神学。而A项开展世俗教育、C项自由探讨真理和D项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应是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的思想解放。
3.(2011年福建文综,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在14世纪——16世纪,①是在15世纪末,②是在16世纪初,③是在16世纪末;而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故应该排除。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4.(2011年安徽文综,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根源是经济根源。这一论断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相吻合,故选C项。
【答案】C
第7课 启蒙运动
1.(2011年天津卷,32)“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该人主张自由和理性。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故选D。
【答案】D
2.(2011年江苏历史,13)“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A
3.(2011年上海历史,15)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
【考点】启蒙思想(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强调人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与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点一致。杰弗逊的政治思想是分权制衡,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的观点是社会契约论。故选A项。
【答案】A
4.(2011年上海文综,11) 17 ~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文学革命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关键词“17 ~18世纪”、“法国”、“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和所学相关知识可以判定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故选C项。
【答案】C
5.(2011年四川卷,20)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邦共和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思想是自由、平等、主权在民,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6.(2011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分)
【考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解析】本题以卢梭的人民主权为切入点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突出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结合关键信息“自己来代表本人”“直接民主”“ 公共意志”等概括。第(2)问理论上应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实践上应结合当时相关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建立来验证。论证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提及其局限性。
【答案】(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4分)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5分)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3分)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2011年江苏历史,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答案】D
2.(2011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②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③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④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古代建筑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①④符合史实,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②③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重庆卷,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该学者是( )
A.裴秀 B.郦道元 C.沈括 D.徐霞客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
【解析】本意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魏晋期间西晋大臣、学者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答案】A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2011年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考点】古代中国绘画艺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借诗画以泄仕途几遭贬谪愤懑不平之气,属于文人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故选A项。
【答案】A
2.(2011年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考点】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中国戏曲之祖是昆曲,排除B项;京剧形成与清朝,排除C项;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排除D项;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京剧被公认为“国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11年广东文综,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考点】现代世界的科学技术——相对论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从“宇宙新理论”说明是有关宇宙的宏观
认识,而量子论是属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故排除B项;从“牛顿观念的破产”说明此理论在一定
上否定了经典力学,故排除A、C项。故选择D项。
【答案】D
2.(2011年江苏历史,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因此本题选C项。
【答案】D
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考点】近代科学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理解和比较归纳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 错误。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 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故选择B项
【答案】B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1.(2011年重庆卷,22)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方面的认识。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 )
A.哈维 B.拉瓦锡
C.道尔顿 D.拉马克
【考点】生物学理论的发展(进化论)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根据所学可知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拉马克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故和李时珍生物进化观点相近的欧洲科学家是拉马克。
【答案】D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单元综合
1.(2011年安徽文综,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考点】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是来自原子弹而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A项偷换概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反法斯同盟的建立,排除B项;科技是双刃剑,本身不会带来灾难,关键在于人的作为,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比如原子科技、航天科技的发展与二战中的原子弹、导弹有密切关系,故选D项。
【答案】D
2.(2011年海南卷,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考点】近代世界科技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普遍接受”“常识”可以判定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故选D项。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科学素养作用还很小不能等同于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排除B项。C错误明显
【答案】D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2011年北京卷, 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答案】A
2.(2011年天津卷,28)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传入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878年”,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答案】D
3.(2011年安徽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的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C 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 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答案】C
4. (2011年全国I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 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徐继畲属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D项(属于资产阶级主张)、C项排除。徐继畲盛赞西方民主制度说明他对中国的君主制有一定的反思。故选B项。
【答案】B
5.(2011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康有为、谭嗣同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知识逐点比较概括。
【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4分)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
思想。(4分)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3分)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4分)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1年浙江文综,17)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
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此时文学革命已经形成高潮,由此判断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感兴趣说明他受到 “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选择B项。
【答案】B
2.(2011年天津卷,29)《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A
3.(2011年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项。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项。
【答案】A
4.(2011年上海历史,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题干信息强调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A、B、C项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答案】D
5.(2011年江苏历史,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
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
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6.(2011年海南卷,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信息“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答案】A
7.(2011年浙江文综,22)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
8.(2011年北京卷,1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因此选C项。
【答案】C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2011年重庆卷,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考点】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根据所学可知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2011年本课时没有单独命制试题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011年全国I卷,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邓小平1985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正确处理我国在21世纪的建设与安全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题中A、B、D三项都可以逐一排除,A项美苏关系全面缓和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单元综合
1.(2011年江苏历史,24B)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2)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3)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4)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3分)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
模工业化建设。(2分)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2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9.(2011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再现。①是1995年,②是建国初期,③是1977年,④是1983年,故选B项。
【答案】B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1.(2011年北京卷,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近现代世界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理解。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主观想象力,用诗歌表达人的强烈情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选B项。
【答案】B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1.(2011年浙江文综,23)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 )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玲的少女》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必修三模块综合
1.(2011年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和启蒙思想
【解析】本题以史学方法为载体形式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解读能力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首先要明确“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指的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新见”指的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从材料归类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评论,第(3)问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和“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角度,并且注意组织答案时先分后总地分析。
【答案】(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4分,每点2分)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4分,每点2分)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2分,每点1分)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
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6分,每点3分)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3分)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
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3分)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3分)
2.(2011年重庆卷,37)(32分)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4分)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分)
【考点】古今中外思想文化(清朝文化政策;斯大林模式;现代中国教育)
【解析】本题以国家文化政策为主题考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考查清朝文化政策的理解。史实从材料概括,影响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2)问考查斯大林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特点从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严重后果立足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思想文化的根源从体制(或斯大林体制)角度概括。解析:第(3)问考查的高考制度的恢复。思想观点和动机从材料分析。影响可以从政策的转变、建设力量方面加以概括。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教育、文化政策等方面概括。
【答案】(1)史实: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6分,每点2分)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分,每点2分)
(2)特点: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6分,每点2分)
危害: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2分)
根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2分)
(3)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分)
动机: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2分)
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4分)
3. (2011年全国I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考点】早期儒学;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以热点问题“关注民生为背景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材料中可理解到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用贤人,施行仁政。第(2)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王滔和孙中山的主张,材料二中王韬主张“君民共治”“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需注意两者的联系和差异。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可根据所学从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4分)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6分)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2分)
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4分)
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