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4.1 认识平均分(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4.1 认识平均分(1)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8 07: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 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 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操作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2.让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分几个”的过程并获得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分过东西吗?都分过些什么?简单说一说怎么分的。
今天,小猴子摘了6个桃子,想把它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1)小组结合,看哪个小组分得快?哪个小组分的方法多?
(2)汇报交流。
①鼓励表扬,分的方法多和分得快的同学。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认识“平均分”。
(1)如果要求每份分得一样多,谁的分法符合要求?
(2)说一说这样分的方法和理由。
教师讲述: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作“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它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想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小结:对了!8个桃子,可以把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教后思考】
本节课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象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完成的,达到了全员参与的效果。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