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认识平均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例3、“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的分法,体会分东西的不同策略。
一、情境导入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作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探究新知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黑板上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生1:我这样分的。每个小朋友每次只能分到1个桃子,共分了4次,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到4个桃子。
生2:我的分法与你不同。我是2个2个地分,只分了两次,每个小朋友也是分到4个桃子。
生3:我是这样想的。每个小朋友分8个桃子,要想分的一样多,每个小朋友分到8个桃子的一半,8的一半是4,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到4个桃子。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完成教材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分一分,再填空。
(1)学生独立尝试。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
(2)汇报交流:指名回答,并介绍自己分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3题。
(1)学生相互交流,理解题意。
(2)互相学习不同的分的过程。
3.“想想做做”第4题——拓展。
(1)用小棒分一分。
(2)汇报交流分的过程与结果:
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5个○
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
把15个○平均分成15份,每份有1个○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教后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