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与社会
1.下列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束光射到某种金属上未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长的光照射则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B.氡222的半衰期为3.8天,意味着氡222经过7.6天就完全衰变成其他元素
C.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重核裂变会放出能量,是由于中等质量的核的比结合能比重核的大
2.典型的铀核裂变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x个中子:,铀235质量为m1,中子质量为m2,钡144质量为m3,氪89的质量为m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核反应类型属于人工转变
B.该反应放出能量(m1-xm2-m3-m4)c2
C.x的值是3
D.该核反应比聚变反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ΔE=Δmc2可知,在核裂变过程中减少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卢瑟福首先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D.由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知,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至少要吸收13.60 eV的能量才能发生电离
4.典型的铀核裂变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x个中子:,铀235质量为m1,中子质量为m2,钡144质量为m3,氪89的质量为m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核反应类型属于人工转变
B.该反应放出能量(m1-xm2-m3-m4)c2
C.x的值是3
D.该核反应比聚变反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
5.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聚变为一个氚核,聚变方程为,已知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氚核质量,,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约为( )
A. B. C.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
C.汤姆孙首先提出了原子核结构学说
D.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牢固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B.玻尔理论不仅能解释氢的原子光谱,也能解释氦的原子光谱
C.热核反应的燃料是氢的同位素,裂变反应的燃料是铀
D.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
8.秦山核电站第三期工程的两个6×105 kW发电机组已实现并网发电.发电站的核能来源于U的裂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堆中核反应速度通常是采用调节的体积来控制的
B.的一种可能的裂变是
C.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升高温度后它的半衰期会缩短
D.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数必减少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一束光照射某种金属,其频率低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D.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10.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福岛核电站的5个机组停转,12日首次出现了核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2011年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下列关于原子核转变的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研制核武器的钚239()由铀239()经过4次β衰变而产生
B.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方程可能为
C.在中子轰击下,生成和的核反应前后,原子核的核子总数减少
D.碘131是元素碘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8.3天,20g的碘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其质量变为10g.
11.我国已建成的秦山、大亚湾等十几座核电站,有效的解决了工农业生产中的电力需求问题.目前这些正在工作中的核电站利用的是()
A.放射性元素衰变放出的能量 B.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出的能量
C.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 D.轻核聚变放出的能量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C.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E.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大
13.关于原子物理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一束单色光照射到某种金属表面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光的波长太短
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
D.大量的氢原子从n=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能辐射两种不同频率的光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
C.卢瑟福发现了中子、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
D.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新核与α粒子的总质量等于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
B.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C.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的总能量不变
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16.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
B.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但原子的能量增大
C.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重核裂变的产物是唯一的
17.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巨大的能量,该反应方程为出,式中x是某种粒子.已知:、、和粒子x的质量分别为2.0141u、3.0161u、4.0026u和1.0087u;1u=931.5MeV/c2,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述反应方程和数据可知( )
A.粒子x是
B.该反应中的质量亏损为0.0189u
C.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约为17.6MevV
D.该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粒子x的动能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可能小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B.如果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绿光照射这种金属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C.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减小
D.Se→Kr+2e是重核裂变
19.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B.若使放射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C.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能够辐射6种频率的光子
D.衰变为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E.是轻核聚变
20.关于下列四幅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d的大小时认为油酸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
B.光电效应实验现象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C.α粒子轰击铍产生的粒子流x2是质子流
D.用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发生裂变,引起的链式反应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金属的极限波长,不会发生光电效应,可知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长,当改用波长较长的光照射,更不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
B、氡222的半衰期为3.8天,意味着氡222经过7.6天有四分之三的衰变成其他元素,故B错误;
C、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由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来的,故C错误;
D、重核裂变时释放能量,会出现质量亏损,因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前的质量,即中等质量的核的比结合能比重核的大,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式结构模型、半衰期、光电效应、质量亏损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C
【解析】
该核反应是核裂变,可以自发进行,不是人工控制的,故A错误;上面核反应方程中,根据质量数守恒,有:235+1=144+89+x,解得:x=3,故C正确;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该反应放出能量为: ,故B错误;该核反应比聚变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大 ,故D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
3.D
【解析】
【详解】
A.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不是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概念根本不同,当发生质量亏损时,质量只是以光子形式发射出去;故A错误.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故B错误.
C.贝克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故C错误.
D.基态的氢原子能量为-13.6eV,则基态氢原子发生电离,吸收的能量需大于等于13.6eV;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质能方程、热核聚变、天然放射现象、氢原子电离等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本知识点.
4.C
【解析】
【详解】
A:该核反应类型属于重核的裂变,故A项错误.
B:该反应放出能量,故B项错误.
C:据核反应质量数守恒可得:,解得:.故C项正确.
D:裂变反应过后的核废料有放射性;裂变反应比聚变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大.故D项错误.
5.D
【解析】
该核反应中质量亏损:
则释放的核能:,故选项A正确,BC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在核反应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并能灵活运用.
6.A
【解析】
A: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故A正确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故B错误
C: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C错误
D:原子核是核子凭借核力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牢固.故D错
点睛:铀核的裂变是指铀核俘获一个中子以后发生的核反应.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中子存在,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中子,故A对
B、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不能解释氦的原子光谱,故B错误;?
C、热核反应的燃料是氢的同位素,裂变反应的燃料是铀,故C错误.?
D、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有质量亏损,释放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玻尔理论有局限性,只是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对解释其它原子光谱遇到了困难;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属于轻核聚变,有质量亏损,向外放出能量.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堆中核反应速度通常是镉棒吸收中子来控制的反应速度的,故A错误;
B、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的一种可能的裂变是,故B正确;
C、半衰期和元素本身有关,和外界条件没有关系,故C错误;
D、由核反应方程中电荷数的质量数守恒知,核反应中质量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轻核聚变,A正确;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但没有发现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故B错误;波长越小,频率越大,所以波长小于该金属的截止波长,即频率大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故一定会发生光电效应,C错误;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能量增大,根据知,动能减小,D错误.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到 ,所以发生2次衰变,故A错误;
B、现在核电站一般都是利用了核裂变反应,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得:,故B正确;
C、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在中子轰击下,生成和的核反应前后,原子核的核子总数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半衰期公式可得: 碘131是元素碘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8.3天,20g的碘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其质量变为5g,故D错误。
故选B
11.C
【解析】
【详解】
ABC.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来释放原子核能;故AB错误,C正确;
D.目前的核电站均采用核裂变;聚变的应用尚在试验阶段;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比较简单,根据裂变和聚变的特点分析即可.同时明确目前的核电站均采用核裂变;聚变的应用尚在试验阶段.
12.A
【解析】
【分析】
β衰变是中子转变成质子而放出的电子;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根据数学组合,即可求解;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理论,电子半径变大时,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而原子总能量增大.
【详解】
A、β衰变放出的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而产生的,不是原子核内的,故A错误.B、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故B正确;C、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根据数学组合,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C正确.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绝大多数不偏转,从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E、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且原子总能量增大,故E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β衰变的原理,注意电子跃迁的动能与电势能及能量如何变化是考点中的重点,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区别裂变与聚变的不同;明确现有的核电站均采有重核的裂变.
13.A
【解析】
【详解】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A错误;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能量太小,波长太长.故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逸出功可知,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选项C正确;大量的氢原子从n=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能辐射种不同频率的光,选项D错误;故选C.
【点睛】
此题要知道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根据光电效应的条件、与波尔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解答即可.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故A错误;
B.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故B正确;
C.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故C错误;
D.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说明入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则该束光的波长太长,故D错误.
故选:B
15.D
【解析】
【详解】
A、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由于质量亏损,新核与α粒子的总质量小于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故A错误.B、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不稳定,故B错误.C、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吸收光子,原子的总能量增大,故C错误.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该题考查原子物理学的几个记忆性的知识点,属于对规律性知识的考查,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16.BC
【解析】
【分析】
【详解】
衰变反应发生在原子核内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发生β衰变时一个中子变为质子并释放一个电子,故A错误; 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要克服原子核的引力,电子的动能减小,由于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原子的能量增大,B正确;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C正确;重核裂变的产物不唯一,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偶然性,裂变成两块的情况较多,也可能分裂成多块,并放出几个中子;故D错误.本题选BC.
17.BC
【解析】
【详解】
ABC.由核电荷数守恒可知,x粒子的核电荷数为:1+1-2=0,由质量数守恒可知,x粒子的质量数为:2+3-4=1,则x粒子是或中子;该方应中的质量亏损为:
△m=2.0141u+3.0161u-4.0026u-1.0087u=0.0189u
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为:
E=△mc2=17.6MeV
故A错误,BC正确;
D.反应中释放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粒子x的动能,故D错误;
故选BC.
18.AB
【解析】
试题分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可能小于原吸收光子的频率,但不可能大于其频率,比如:吸收光子后从基态跃迁到3能级,由于不稳定,从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可以向2能级,也可能向基态,故A正确;如果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知紫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由于绿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所以绿光照射不一定发生光电效应.故B正确;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知,电子的动能增大,由于能量等于电子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则电势能减小.故C错误.重核裂变是粒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中等核.故D错误.
考点:
19.ACE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不是来自核外电子,故A正确;
B、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与温度无关,故B错误.
C、根据知,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能够辐射6种频率的光子,故C正确;
D、核反应方程为 ,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求得x=8;y=6
故D错误;
E、是轻核聚变,故E正确。
故选ACE
20.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d的大小时,认为油酸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从而由d=V/S,即可,故A正确;
B、光电效应实验现象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而不是波动性,故B错误;
C、α粒子轰击铍核反应方程为所以产生的粒子流x2是质子流,
故C对;
D、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发生裂变,引起的链式反应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故D正确
故选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