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0. 7)
高 一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间手工业发展状况
2、北魏至唐朝中期,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政府意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先进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4、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和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这反映出当时周村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
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进步 D.专业手工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5、阅读下面两幅图,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唐代开元通宝 北宋“交子”
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古代封建政府往往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要求官员留心劝导百姓重视本业,他们认为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7、《全球通史》说,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太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朝贡贸易
8、据统计,英美等国从中国进口的茶丝数量,1844年为茶7047万磅,丝2604包;1853年茶超过10122万磅,丝为62896包。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
A.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B.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另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C.受到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制度
10、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发电计划》等,另外还制定了《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等纯军事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这些计划
A.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 B.引进了苏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C.有助于增强国力防御外部的侵略 D.促成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完善
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对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
A.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D.提高了农民生产自主权
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 -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
正确的是
1953 ~ 1954年的增长状况和“大跃进”高潮密切相关
1954 ~ 1956年的增长状况和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相关
1958 ~ 1961年的增长状况表明文革动乱影响经济领域
1961 ~ 1964年的增长状况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小岗村这一做法的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B.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4、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 1亿,交国家2. 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了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 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队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开放14个沿海城市
鲁迅指出:“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
A.土洋并存 B.全盘西化 C.返璞归真 D.等级分明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15世纪初,英国商人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弁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自由贸易极富吸引力
C.商业革命影响力增强 D.商人们冒险追逐财富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 ~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 ~ 14克,在威尼斯达14 ~ 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 ~30克。材料表明
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 队西欧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C.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 D.价格革命对欧洲市场产生影响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材料表明
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B.近代科学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C.远航探险使得世界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D.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览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和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和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些组织
A.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都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 D.都适应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B.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 ~ 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
英国 0 俄罗斯 38
德国 13 意大利 18
法国 20 美国 30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关税税率 D.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24、下表是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统计的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的相对份额(% )变化情况,它反映了
国家 1750 年 1800 年 1830 年 1860 年 1880 年 1900 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A.中国印度制造业产量长期落后 B.新经济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增长
C.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D.英国制造业一直领先世界各国
25、下图是1928 ~ 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注:V类工业:重工业;乙类工业:轻工业)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 B?经济没有持续协调增长
C.赫魯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D.逐渐压缩重工业的比重
26、通过分析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关于集体农庄的记述 出处
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人集体农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
过苏共中央审定,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一(据苏联档案)
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道:30年代的饥荒中,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 《国家灾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一亲历者的回忆和档案材料》2001年出版
A.官方公布的属于一手史料最为可信 B.苏联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叙述较为客观
C.回忆录属二手史料年代久远没有价值 D.需要留意各类史料背后的主观目的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利于发展社会福利
C.利于解决供需矛盾 D.受资本家工人支持
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挤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B.美苏企图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称霸各自的世界
C.美苏冷战时期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D.苏联在美国的扶持下加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
A.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高 B.全球化缩小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
C.全球化中各经济实体地位是平等的 D.新经济秩序下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下图时间轴所列事件的主题是
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4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当然是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力为基础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不存在竞争对手,这种强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期。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此,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
——《早期经济全球化》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新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为构建该体系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14分)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第五次是清朝后期,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大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客家人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香港等港口出发到达南洋各地。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
——据《客家研究导论》和《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不足200万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段成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移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2020.7)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C B B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D B A B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A c B D c A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
(1)特点:对外贸易严加限制;只准广州一口贸易。(4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巩固海防以商制夷。(6分)
(2)原因: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加深,清政府开放了较多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所处沿江沿海地区,属于中国经济重心地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需要扩大对华贸易。(任二点,4分)
32.
(1)手段:自由贸易。影响: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4分)
(2)特点:由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任二点,4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巨额援助,推动西欧经济复兴。(4分)
33.
(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任三点,6分)
(2)原因: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4分)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任二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