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王六郎》课件 (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王六郎》课件 (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9 10: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王六郎
人鬼情未了——蒲松龄《王六郎》
【课前部分】
1、学习目标展示
2、作者介绍
3、社会背景
4、《聊斋志异》简介及郭沫若对其评价
5、复述课文内容
6、概括小说情节
【学习目标】
1、介绍蒲松龄,《聊斋志异》
2、王六郎的人物形象。
3、本文的主题。
蒲松龄(1640~1715),字
,一字
,号
,世称
,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八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作品:短篇小说集
,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作者介绍
留仙
柳泉居士
剑臣
“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
清代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蒲松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看尽人情冷暖。
社会背景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是”
“志”是
“异”指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聊斋志异》释题
蒲松龄的书屋名称
记述的意思
奇异的故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以两人感情为线索,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主要情节】
相识:江上相识,结为兄弟
相别:投生一别,为神再别
探望:许氏探友,六郎报恩
王六郎
保持安静,独立思考1-2分钟,自己找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圈圈出疑难,做好笔记,留待小组讨论;
自主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特征、主题等方面着手探讨存疑虑。
1、评分规则简析;
2、探究问题展示;
3、分小组汇报;
4、小结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评分细则
1、课代表计分,课后各小组小组长核对各组分数;
2、各题满分4分,评分要点如下:
(1)声音洪亮0.5分;
(2)展示时姿态优雅大方0.5分;
(3)答案正确2分;
(4)分点答题,答案完整1分;
3、分层答题
都答对得情况下,满分4分,A层学生全答对得3分,B层学生答对得3.5分,C层学生答对得4分;
合作探究——全体起立讨论
一、阅读课文,分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4分)
二、有人认为,一方供酒,一方驱鱼,他们是互惠的利益关系,至多也不过是酒肉朋友。你是怎么看待二人之间的友情的呢?
三、阅读下文《“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说说本文和流传的民间故事相比较有何不同?
四、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4分)
合作探究汇报
探究三
第五小组口头展示
第六小组评价
探究一
第一小板书面展示
第二小组评价
探究二
第三小组口头展示
第四小组评价
探究四
第七小组板书展示
2位课代表评价
一、阅读课文,分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4分)
(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2分)
①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所以王六郎要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在与渔夫相识之后,能够真诚地告诉渔夫自己在多年前,因喝酒而溺死,而今是“水鬼”,可见他待人真诚。
③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通过索要当地百姓的财物,资助渔夫“资斧”,虽然显得很不厚道,但却不是为了私利,而是要帮助朋友,可见他对朋友有情有义。在送别渔夫时,刮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可见“羊角风”,反映了他重情重义,珍视友情的优良品质。
讨论探究(二)
讨论探究(一)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2分)
①作为一个溺死鬼,当有人做替身时,自己本可以投胎复生,重新做人,然而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他却因同情妇人“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而甘愿放弃这个机会,而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婴儿的妇女。可见王六郎具有舍己救人的善良品质。
(二)有人认为,一方供酒,一方驱鱼,他们是互惠的利益关系,至多也不过是酒肉朋友。你是怎么看待二人之间的友情的呢?(4分)
讨论探究(二)
①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封神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友谊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欣赏之上的。
②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
讨论探究(三)
三、阅读下文《“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说说本文和流传的民间故事相比较有何不同?(4分)
①民间故事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情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②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像王六郎为许氏驱鱼的情景“果闻唼呷有声”,声音如在耳边;“欻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这一细节,把王六郎对许氏的惜别之情,描摹得神异而感人。
合作探究(四)
(四)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通过对正直之鬼王六郎的和下层劳动者许氏真挚友情的描写,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世的冷漠,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本节课学习情况:
1、回答问题时声音是否洪亮、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有没有分点作答;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王六郎的性格如何?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人的友谊?


王六郎:
-----
-------
许氏:
------
------
驱鱼
托梦
相送
(报答)
(思念)
(不舍)
邀饮
探望
勉励
(热情)
(守信)
(真诚)
王六郎在“利人之死/求己之生”还是“致人之危/求己之安”问题做出了抉择的同时,而渔夫也在做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当堂检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同时知道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其所作所为,虽不符合人间正义,但却是一般“人之常情”。
【课后作业】
1、完成《大本》相关练习;
2、预习《香玉》,疏通文意;
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
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后来八拜之交指: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
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
胶漆之交——陈重与雷义
鸡黍之交——元伯与巨卿
忘年之交——融和祢衡
生死之交
——刘备、张飞和关羽
【知识链接——八拜之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