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之人物篇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之人物篇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9 10: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1、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常识
2、构建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
3、训练小说阅读解题技巧
2、学习重点、难点:1、构建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
2、训练小说阅读解题技巧
3、学习过程
(一)、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2、人物(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
3、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环境(自然、社会环境)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常考题型
------
人物类
1.(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2017·江苏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4.请简要概括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
5.概括×××段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6.×××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人物类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揣摩: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
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答题模板
1.形象特点
总分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式: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性格特点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201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来源:学科网]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答案] 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不正确。原文第六段明确写道“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另外,从常理上看,文章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英雄烈士赵一曼的形象,如果能够“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则说明赵一曼已向敌人透露信息,与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不符。
2.(考点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已经将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定位为“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首先我们要调用平常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常识,理解这两个特点的内涵。“拔俗的文人气质”指主人公心思细腻、生活浪漫等特点,“职业军人的冷峻”指主人公意志坚定、从容淡定等特点。然后带着这些信息,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中赵一曼与此特点有关的所作所为。如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用民族大义和真情感化青年,用深情的、甜蜜的语调讲述战斗生活中有趣的、欢乐的生活等都是其“拔俗的文人气质”的体现。而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等都是其“职业军人的冷峻”的体现。据此对原文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即可。
[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来源:学科网]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审题时要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赵一曼女士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种维度的叙述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如内容方面,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主题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阅读效果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应全面思考。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人物类题型二:分析形象作用
小说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小说阅读中,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主,但有时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还要对次要人物进行刻画。命题角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17·江苏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4.请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5.“×××(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五考虑”
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又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
1.“自身作用”方面: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环境作用”方面: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人物作用”方面: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衬托人物的美好品质。
4.“情节结构作用”方面: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点题作用”方面: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模板
××是……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作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他、它)有……的作用(启示、艺术价值)。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4.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情节,简要分析”,说明在回答时需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从筹集“水果蛋糕基金”的过程等可知“我的朋友”生活贫穷;从“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可知,“我的朋友”生活孤单;从“我的朋友”做事的心态以及送蛋糕给朋友来看,她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
5.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画线句表达的感情,回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我”认为虽然“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只有“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对朋友的爱与依恋;从“我再也没回去过”中的“再也”可以看出,“我”对自己再也没有回去的遗憾和感伤。
★6.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找出文中对小狗奎尼的描写内容,然后分析其对人物的映衬作用。如从奎尼遭遇瘟疫和蛇咬可知“我们”生活不易;从奎尼和“我们”愉快地朝夕相处以及“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可知,“我们”的善良和平等;从奎尼看到圣诞树上的牛肉骨头变得很兴奋,映衬了“我们”的幸福与快乐;从奎尼的意外离世,“只剩她一个人”,映衬了“我的朋友”孤单无依。注意每点答案都要围绕“映衬”来作答。
7.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情感等方面考虑。从结构上说,结尾“‘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说,结尾“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等冬日环境的描写,给“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了伤感色彩;从艺术效果上说,环境的清冷与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使文章充满艺术张力;从情感上说,结尾照应开头,戛然而止,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怀念。
人物类题型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问方式
1.(2016·浙江高考)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2.(2015·全国卷Ⅱ)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3.(2012·全国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要人物)应该是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5.请结合小说×××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探究人物塑造意图)
6.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发?(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解题思路
探究主人公是谁
1.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塑造主人公的作用。
2.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
3.分析小说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探究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塑造意图
1.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结合环境(社会环境)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1.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对人物的个性行为起了怎样的作用。
2.人物的某一个性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答题模板
我认为主人公(塑造意图)是××,理由是:××对主题、情节、形象等等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参考答案】
D、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本文的语言接近口语,也有意使用类似讲故事的语气来叙述,因此读懂并不难,难在理解的深入。第一题所要考查的主要就是理解层次的深浅。
A项着眼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问题。应该说,通过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展现老汪性格,确是本文常用手法,除了“四海困穷”这一句,还有“吉人之辞寡”“有朋自远方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这些文句的选择也确有匠心,能够与老汪的形象构成一种呼应关系。《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大意是说,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那么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一个潦倒的乡村塾师讲解这一文句,本身就具有一种张力感,何况他还“翻来覆去讲不清楚”。这里从表面看,老汪是“迂腐无能”的;但只要稍加思索,从老汪的生存处境来考虑,就会发现所谓“迂腐无能”的论调是周围的人对老汪的看法,也是他们嘲弄老汪的理由,而非本文要塑造的老汪形象。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的判断是个浅表性判断。老汪“乱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总想一个人”,所以心里“憋得慌”,要通过“乱走”来舒解。这是对的,但只是答案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谁呢?文中一直未有答案,离“真相大白”尚远。所以如果选这一项,只能酌情给一点点分。——事实上,如果阅读小说第三章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也是老汪人生的“说不清楚”之一,小说到底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谜底”;也正因如此,老汪的精神困境乃是一种内在孤独。当然,在这里B项仅凭本文就可以判断了。C项是正确的,考查的是对作品情节、结构方式的概括,难度稍大,所以答对的话给分可以多一点。老汪对学生往往“讲不清楚”,但对银瓶的“胡言乱语”则有“何劝之有”决断,显示出一种大智若愚般的达观;对老范的感觉,有从“说不清”到“有朋自远方来”的变化过程,更可见其性格中的敏感。综合起来,老汪的形象才是丰满的。这一项对A项也有所呼应。D项考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的领会。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推导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风貌。本文以刻画塾师老汪为中心,东家老范是个辅助性人物,他在本文中的每一次出现都与老汪相关。考生只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次挑选出关于老范的部分,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因此难度不大。参考答案列出的四点中,第三点“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稍稍需要一点细心,注意本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也就可以回答出来。细心之外,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句子,领会一下语句背后可能隐含的内容,那么对老范的理解还会更深一步。
当然,目前给出的四项答案要点,都指向老范的正面形象,使得他像是一个没有缺点的扁平人物,这似乎是个缺憾。这个问题,首先与文本的删节有关。在原文中,老范聘请老汪、允许别家孩子随听,也有自己的原因:他的儿子脑子有点慢,也不愿意独自读书。当然,这种迁就儿子的小算盘并不影响他的“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等特点。其次,老范这一形象在本文中是老汪形象的辅助,也就是说,他的性格特征是从老汪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的,这才能够将老汪体会到的“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落实到位。
此外,在考生看来,老范也许有其“负面”一面,比如他不追究银瓶的偷盗行为,不在意老汪的教书效果,都说明他是不负责任、稀里糊涂的,甚至是愚蠢的。如果这样回答本题,恐怕是不切题的。一则,我们不主张以现实考量来取代文学文本的解读;二则,还是涉及理解层面的深浅问题,即对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句,理解不够深入,没能体会到句子所隐含的老范的“城府”。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本大题中应是难度最高的一题。通读《塾师老汪》,就阅读感受而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两点:一是老汪的“乱走”,二是老汪如何讲“有朋自远方来”。尤其是后者,因作为结尾再次出现,颇有画龙点睛之感,无疑是理解本文的核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文本前半部分老汪对这一句尤其是“不亦乐乎”的感受与理解,来对照文本结尾部分老汪“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的感叹,就会发现老汪的逻辑前后并不一致。前面老汪对这句经典的解释绕来绕去,甚至绕到“圣人”“拐着弯骂人”,明显是对经典的曲解,读起来还让人感觉到其中还掺杂着老汪有点气急败坏的样子;而后面,老汪因老范的仗义之举则说出“这就叫朋友自远方来”,又让人觉得老汪“回到”了对经典的“正常化理解”。但一细究,还是有问题:老范并不是“远来”的朋友啊!那么,对老汪的这种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我们该怎么理解呢?最浅层的理解是:老汪果然是个“说不清楚”的糊涂塾师。按此理解,本文的主旨也就是描写了一个三家村冬烘先生如何可笑。但倘若如此,这样的阅读就是一次失败的阅读。所以,我们必须再次细考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两度解读。两度解读的具体语境是不同的,第一度解读是说老汪教书很认真但徒儿们无心向学,师徒间彼此缺乏理解,老汪的教书生活很郁闷,“我讲你们也不懂”,所以他有很多“烦恼”;而结尾处的解读,则是听了老宋的转述,感动于老范的知己之言,“潸然泪下”,由衷地感受到朋友的温暖。这里,我们会发现,前后的不同与其说是逻辑发生变化,不如说是重心产生了偏移。前面重心在“不亦乐乎”的“乐”字,而后面重心在“自远方来”的“远”字。前面无论是老汪还是徒儿,对“有朋自远方来”并无歧见,歧见在于“乐”:徒儿们认为“圣人”很高兴,而老汪的惊人之论在于解读出“圣人”不“乐”。但后面的解读省略了“不亦乐乎”这半句,恰恰在于老汪以老范为“朋友”,他感到了“乐”,所以对“不亦乐乎”半句不再有歧见,从而将重心偏移至前半句“有朋自远方来”的体会上。他忽然“发现”原来身边就有一个朋友,这种惊喜感与好朋友忽然从远方来是一样的。所以就老汪与经典的关系而言,他并不是一个死板记诵经典的人,相反他理解的经典可供安身立命,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生命感受息息相通。对老汪的这一理解,就会引导我们思考本文的主旨,乃是对内心孤独的深刻体验,对“有朋”人生的眷念不已。
(4)(考点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参考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重在获取知识信息,与此不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本题从这一点出发,考查考生的文学感受和联想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表述的能力。
读完《塾师老汪》,不难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这一阅读感受是普遍性的,即使考生一时联想不到,经过提示也不难马上将二者关联起来。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少,题干又将其限定在“性情气质”方面,避免了考生的联想过于广泛。所以回答出几处相似点,难度不大,倒是有些难在快速回顾《孔乙己》并将孔乙己形象“召唤”、表述出来。但好在有老汪作为对照、提示,总体上仍是不难的。参考答案给出的三点相似之处,第①②两点,考生可从两篇作品中举出不少例证,比如老汪的教书认真、不善与人争辩,孔乙己教导小伙计“茴”字的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哀求别人“不要取笑”等,从“温和善良”与“懦弱”两个不同的方面做出概括也较为容易。第③点难度稍大,但“书呆子气”还是很容易想到的,而且课文《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注释,即为“说明孔乙己的书呆子气”。再加上第(1)题A项和第(3)题题干的提示,在例证方面,考生也应该可以想到老汪以“君子辞寡”、孔乙己以“君子固穷”等经典文句来回应、对抗别人的嘲笑,正是“书呆子气”的表现。
本题的探究意义,除了勾连教材内外这一点,还在于对“精神困境的不同根源”的思考。这一点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意蕴、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领悟能力。老汪和孔乙己很相似,但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形象。他们所处的时代、周遭环境、个人际遇、职业身份等都是不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追问指向不同,也就是说,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孔乙己》,当下鲁迅研究学术界的阐释当然会有一定的歧见,但是中学教材中的阐释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共识的基础上的,即认为作品表现的是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旧式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所以人的悲剧是在历史文化情势之下的悲剧。孔乙己的精神困境的根源是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压制,比如等级观念、科举意识残留、国民性等,而显在表现就是这些制度或思想压制下孔乙己的贫贱生活。老汪则不然,他有职业、有家庭,周围的人虽然不都理解他,也会嘲笑他,但外部世界对他的压制并不明显,何况还遇到老范这样的“朋友”,所以他在镇上的处境,与孔乙己在鲁镇的遭遇,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孔乙己的精神困境表现为他的“颓唐”,老汪的精神困境则表现为他的“憋得慌”,这是发自内心的苦闷。结合老汪在文中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他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独特解释,我们可以把这种苦闷指认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