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敬业与乐业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 敬业与乐业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8 16:40:31

文档简介





课题
6
敬业与乐业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重点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
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关键
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形式及论述方式
在文中圈画出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给学生作有关人生与事业演讲的演讲词。当时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的弊端……
重点字音
旁骛(wù)
亵渎(xiè
dú)
强聒不舍(guō) 赦(shè)
妄想(wàng)
重点词语
骈进:一同前进。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
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设计问题,引领分析与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总结: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3、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示例:(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识记
借助字词典,积累重点词语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分析并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找出文中最能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的语句
围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有业之必要”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名言和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分析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敬业
文章怎样论述“乐业”的
积累分析文章中的典籍论述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在“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2、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3、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总结: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
4、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明确: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
5、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6、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7、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总结: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8、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学生分析:
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学生回答:
名言(1)(2)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一切无业游民,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都对他们无可奈何,由此看来,有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必要。百丈禅师的例子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
学生从教材中找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课文口语和演讲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总结:(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课题
6
敬业与乐业
课时
2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重点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
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关键
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敬业与乐业》,初步认识了作者的观点,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式。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敬业与乐业》,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挖掘价值
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分析“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事的性质,……”一句
联系自己的学习,谈对“敬”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分析梁氏“敬业”说
结合自身实际谈怎样做“天地间第一等人”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分析以下问题:
1.理解文中“业”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总结:是有一份正当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达到“乐以忘忧”境界。
3.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4.作者阐述“敬”时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敬”的标准了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
5.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讲解: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精读课文,根据教师引领,加学理解
尝试回答问题:
这里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止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
学习过程中,并未能在课堂上将心思毫无旁骛地用到学习上,这便是对当前学业的不敬。需对自己严加约束,明确己任,才算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敬”。
学生联系实际谈:
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分析特色
分析作者论证“有业之必要”时的论证方法
分析作者如何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及论证方法
分析第8自然段的中心论点
及论证方式,并补充事实论据
本文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从文中举例分析本文演讲词口语和演讲特色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3、仔细阅读第8段,回答: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来论证论点?请问本段的论点再补充事实论据。
示例:中心论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补充事实论据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4、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总结: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5、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提示: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学生分析: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学生回答:
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作者在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