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坑解说词 来自衢州的朋友,欢迎您参观兵马俑一号坑。走进一号坑展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震憾的庞大军团。一号坑面积最大,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原地表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秦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您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您带进喊杀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号坑解说词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二号坑展厅。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秦俑坑中的精华。让我们零距离走进这些武士,仔细端祥,他们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对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由四个方阵组成:第一方阵即东边突出部分,是驽兵方阵;第二方阵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方阵即俑坑中部,由车、步、骑兵俑组成混合方阵;第四方阵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骑兵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兵种齐全,机动灵活,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解说词 亲爱的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三号坑展厅。三号坑在一号坑西侧北端25米处,成凹字形,规模最小,面积524平方米,坑内仅有战车1辆,武士俑68个。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三号坑虽小,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请您想一想:作为指挥部,却没有统帅,这究竟是造俑者疏忽,还是另有原因?三号坑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也同样残缺不全,它的破坏原因到底是人为还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大家知道历代帝王陵墓都坐北朝南,以示面南而王。但秦始皇陵却坐西朝东,就连兵马俑也是一致面向东方。请你结合历史知识解释这一神秘现象?褒以为雄,贬而称暴,弹指间万代千秋,墓前直觉皇威烈;生常好大,死亦喜功,凝眸处千军万马,地下犹横剑气寒。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 文化遗产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问题点拨
1、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文化景点是什么?(龙游石窟是怎么发现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文化景点是什么?
2、从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价材料看,兵马俑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课件材料中概括:①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②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3、观看兵马俑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震撼,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等)您觉得兵马俑有何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何历史地位?(课本P64页最后两段概括,如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神形兼备,色彩明块,千人千面,栩栩如生等)
4、“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观看兵马俑后,您认为秦军为何如此强大?(军事上从军阵编列体系、先进的作战武器等方面思考;政治上可从商鞅变法、实行中央集权制等方面思考;经济上可从农业发达、重农抑商、实力雄厚等方面思考;秦人尚武好战的性格等方面思考)
5、您如何看待《神话》以兵马俑坑实地为背景的商业性拍摄?(世界著名文化景点都反对商业性的影视拍摄活动。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6、学完内容后,如有时间,可提出一些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①秦陵兵马俑是怎么造出来的?②秦国强大,为什么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不堪一击,短命而亡?等等。世界第八大奇迹教学设计
——神秘的兵马俑之旅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指导,立足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倡导“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运用掌握学习理论,结合高一必修模块和选修四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注重新旧知识联系,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的知识结构。
2、教材处理: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历史导入,体现“用教科书教”的思想,重组课本知识。紧扣省学科指导意见,把重点放在兵马俑的布阵和艺术魅力上,难点放在“了解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这一发展要求上。鉴于书本仅介绍其艺术价值及其地位的缺陷,补充其政治、经济、军事的价值及其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与巩固,集中力量解决其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流程
同学们,衢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明源远流长。我想请教大家两个问题:(1)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文化景点是什么?(2)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文化景点是什么?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始神秘的兵马俑之旅。如何领略兵马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呢?在开始这趟行程之前,我征求了一些同学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三大主题(板块):发现之旅,知道兵马俑的历史,追寻兵马俑发现之谜;体验之旅,感受兵马俑的震撼与魅力;探究之旅,透过兵马俑思考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发现之旅:揭开神秘的面纱
说起兵马俑,不得不讲到秦始皇。这个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的兵马俑,和龙游石窟一样,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条件下被发现。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回1974年春天,追寻那一刻惊天的发现。
1987年秦陵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发现到现在,已有超过5000万人参观游览,300余名国内外政要参观题词。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迫不急待地想一睹兵马俑的真容了。
(二)、体验之旅:气势磅礴的地下军团
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这十个镏金大字是叶剑英元帅手书的。从大门进去,先到陈列室,首先看到的是景区路线图,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大致的方位。由于忘了请导游,老师要请3位同学分别担任一、二、三号坑导游,向大家解说兵马俑的情况。
学生A介绍一号坑兵马俑,教师点评,着重分析军阵。学生B介绍二号坑兵马俑,教师点评,着重以长平之战为案例,分析其特点。以跪射俑和立射俑为范例,感受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学生C介绍三号坑兵马俑,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兵马俑构成了完整的古代军阵编列体系 。
历史学习需要体验,更需要思考与探究 。
(三)、探究之旅:拨开历史的迷雾
探究一: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反映了古代工匠(艺术大师)高超的技艺。它取材于秦军将士真实形象,采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了秦军风采,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气吞山河的雄壮场面。装束多样,手势各异,神态逼真(有的神色严峻,有的表情镇静,有的注目凝思,有的充满稚气,可谓千人千面,个性鲜明),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过去不少人讲到雕塑,就“言必称希腊”,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雕塑的,而秦俑的出土,否定了这一观点,填补了我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一段空白。
探究二: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考古证据。这支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摧城拨寨,所向披靡,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从军事角度看,有严密的军阵编列体系,有先进的作战武器(剑、铍、戟、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是综合国力,主要是政治、经济实力。政治上,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在秦俑冠帽、带扣、服饰、佩带武器上都有反映。从兵马俑出土的文物判断,它的修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局面,要从事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一工程也得益于一个优越的政治制度设计,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央集权制能够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没有这一制度,征发全国各地几十万的优秀工匠参与工程建设,也是不可能的。兵马俑是研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典型的考古资料。
另一方面,秦朝军队达100万之众,从当时落后生产力水平下,秦军的后勤保障(供应)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云梦竹简反映,秦军每月的口粮是40斤,照此计算,一年的军粮近5亿斤,10年统一战争要消耗的财力就是天文数字,没有一个空前发达的农业支撑,是不可能的。如何造就发达的农业?奖励耕战的政策以及先进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造就了发达的农业,为秦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总之,秦兵马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艺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探究三:秦陵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国宝,而且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保护这一遗产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持第一,开发第二,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这是对这一遗产保护的原则。
课外拓展:编排秦陵兵马俑文化元素的节目,参加“人文奥运”开闭幕式节目选拔。撰写《龙游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两者选一,成立课题小组,聘请指导老师,完成研究任务。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