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6章《第1节 从永磁体谈起》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6章《第1节 从永磁体谈起》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9 1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从永磁体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磁体的性质,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知道磁极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解什么是磁化。
3.知道磁感线可用来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教学重点
磁体的极性判断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会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以及磁体的磁极。
2.通过实验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磁体
一、导入新课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自己逍遥作乐,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由于秦始皇曾经经历过几次遇刺,虽都侥幸脱险,但仍使他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再有人前来刺杀,因此在建造阿房宫时,他命令工匠在大门上安装“机关”使得身披铁甲,怀揣利刃的刺客休想进入。你知道聪明的工匠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 从永磁体谈起》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认识磁体和磁场
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磁性?什么叫磁体?
答: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磁体的磁性分布是均匀的吗?具有什么特点?
答:磁体的磁性分布是不均匀的,磁体的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3.什么叫磁极?磁体的南、北极是如何定义的?
答:磁体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悬挂着的磁体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是磁体的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一端是磁体的北极,又叫N极。
4.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答: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二)磁化和去磁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5.什么叫“磁化”?什么叫“去磁”?
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使原来具有磁性的物体失去磁性的过程叫做“去磁”。
三、合作探究
知识板块一中,组内同学讨论举例身边的磁体,是如何证明它是一个磁体的。选部分组同学发言。
知识板块二中,组内同学讨论如何将物体“磁化”或“去磁”。选取部分组同学发言。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 完成课本P3实验
请用下图所示的器材进行实验,并研究以下问题:磁体各处的磁性是否一样?哪里最强?磁体有几个磁极?磁极的指向有何特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
实验器材
方案二 某同学不小心将条形磁体掉在地上,结果磁体一分为二,摔断的磁体还具有两个磁极吗?
答:磁体都具有两个磁极,一个磁体被分为两半后,在断面处出现相反的两个磁极,所以摔断的磁体每一块仍然具有两个磁极。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从永磁体谈起
1.认识磁体和磁场
2.磁化和去磁
六、教后反思
第2课时 磁感线及地磁场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研究和记载,东汉时期,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是这样记述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如下补充:“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磁感线及地磁场》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磁感线
自主阅读教材P6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磁感线?磁感线是客观存在的吗?
答: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磁感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2.如何画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答: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3.如何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呢?
答:磁感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的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
(二)地磁场
自主阅读教材P6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什么叫地磁场?
答: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5.地磁场类似于什么形状磁体?磁极与地理南北极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答:地磁场类似于条形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6.什么叫磁偏角?
答: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方向稍有偏离,这个夹角叫磁偏角。
三、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
1.磁体内部的磁感线如何画?磁感线可以相交吗?
2.假设地球不是一个磁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 根据图中小磁针N极的指向,标出磁体的N极和S极,并标出磁感线的方向。
答: 
方案二 信鸽具有卓越的航行本领,它能从2000km以外的地方飞回家里,鸽子在飞行时是靠地磁场来导航的。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磁感线及地磁场
1.磁感线
2.地磁场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