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班别: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
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一、情景引入1.如图,图a、b两根线段哪根更长?再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眼睛可靠吗?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该怎么办?
2.c、d呢?字母不一致c,C一个大写一个小写,问题建议改为:如图,c与d谁更长呢?有时候人的眼睛并不
,所以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需要进行
测量
。
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整篇的去掉①②后的标点、,整篇的句号。改为英文输入法下的句号.3.问题1——为什么要测量?
阅读课本P8第一段后解决下列问题①、物理学是以
测量
为基础的精密定量科学。在生活中依靠感觉来比较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要学会
。②、为比较物体的长短引入物理量
长度
;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物理量
;为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引入物理量
。③、
和
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阅读课本P8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活动1完成下列问题4.问题2——怎样测量长度?①、常见测量长度的工具:
毫米刻度尺
②、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④、实际测量中,为了方便使用,人们还规定了比米大的单位,如千米(
km
),比米小的单位,如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等。
⑤、部分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建议:添加原始定义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1m=10dm,1dm=
cm……1cm=10mm1km=
1000
m=
103
m
1dm=
m=
m1cm=
m=
m
1mm=
m=
m1μm=
m=
m
1nm=
m=
m增加单位换算方法总结:要么乘要么除①大化小——乘10,如:元比角大,1元=1
10角=0角,②小化大——除以10,如:角比元小,1角=1÷10元=0.1元⑥、完成下列单位换算3km=
m
3m=
km
3m=
mm5m=
μm
5m=
nm
5nm=
m
5.问题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①、使用测量工具前先要明确它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范围(量程):尺上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数值。分度值: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小一格)表示的量值。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是
cm,分度值是
cm。
②刻度尺的使用:正确操作请打√
图不清
(
)
(
)测量时,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
。
(
)
(
)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应与该长度贴近、平行。
(
)
(
)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尺。
③、记录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读出下列几个图中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要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最小一格)是0.1
cm,准确值(可以由刻度尺上的刻度确定的数值)是4.6
cm,估计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0.01cm,这一位是不确定的,估读的)是0.03cm,最后准确的读数是由“准确值+估计值+单位”组成。所以该物体长度为4.63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4.7cm,估计值是0.00cm,物体长度为4.70cm。(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刚好对准刻度线的,就在准确值后面加0)
6.读出下列4个图中物体的长度,这就是零障碍图组!!图1
、图2
、图3
、图4
。
7.用厚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如图所示),方法正确的是(
)
8.实际测量时,估计值有时会偏大,有时又会偏小,所以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叫测量误差。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
误差。
9.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和错误不同,
是可以避免的,而
是不能绝对消除的,实验室中常采用减小误差的方法是
。
10.如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2.31cm、12.29cm、12.30cm。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三、用图表处理数据11.下表是某班级学生以身高相差3cm为一组的统计资料.根据以上表格,我们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绘制了直方图,如图所示.仔细观察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班学生身高较多集中在________cm至________cm范围内;(2)身高在159~170cm之间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率为________.
四、测量时间1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为
。比秒大的单位有时(
)、分(
),比米小的单位有毫秒(
)、微秒(
)、纳秒(
)等。
13.部分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
3600
s=
3.6×103
s
1min=
s1ms=
s=
s
1μs=
s=
s
1ns=
s=
s
1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2
min
=
s
=
μs
=
ns
;
2h
=
min
=
s
=
ms
;
7200
s
=
min
=
h
;
16停表读数如图所示停表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小表盘和一个大表盘。停表的小表盘的指针是分针,表示多少分钟。大表盘的指针是秒针,表示多少秒。
读数时要先看小表盘,分针在3~4之间,小表盘读作
3min
;大表盘的读数要根据小表盘来确定,小表盘每分钟间分成两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30s,(1)分针没过分钟间的小格时大表盘读作0~30秒,配图进行对比,最后准确的读数是“小表盘+大表盘+单位”,所以这个停表的读数为
3min6.5s
=
186.5s
。(2)分针过了分钟间的小格时大表盘读作31~60秒,大表盘读作
36.5s
;最后准确的读数是“小表盘+大表盘+单位”,所以这个停表的读数为
3min36.5s
=
216.5s
。接下来增加零障碍题组进行难点突破(就用类似左边的实物图,不用第17题示意图),各种情况的,2-4小题
17.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min
s
18.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s。
五、闯关练习第一关
19.请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下面表格的总长度a和总宽度b,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内。(此题操作题,时间需要长,且答案不统一,建议放在第二关最后,即第19题往后移动放在第22题位置)
20.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cm
第二关21.图2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
1
cm、5.50
cmB.
1
cm、8.30
cmC.
1
mm、8.30
cmD.
1
mm、2.80
cm
秒表读数是重点,在这里应增加秒表读数简易填空题,可用,类似第22题
22.读出下列3个图中物体的长度,图1
、图2
、图3
。
第三关23.某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在四个部分作了四次测量,分别记录如下:25.82cm、
25.80cm
、25.83cm、
25.83cm,则: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该物理课本长度的测量结果为
。
24.给下列数据加上适当的单位:铅笔长度0.175
;硬币厚度2.4
;一节课的时间为0.75
;某运动员跑100m所用的时间为11.8
。
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采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消除误差。B、有效数字是测量中的准确数字。
C、测量中的误差是必然存在的。
D、计算中求平均值时,取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26.要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
(
)A、可选用量程大的刻度尺;
B、应选用量程小的刻度尺;C、认真估计毫米下一位数字;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四关27.如图1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
刻度尺更精确些.其中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物体长度为
mm。
28.很多同学都有佩戴电子手表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看电子手表时,其表盘表示为10:00:01,隔了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该电子手表,此时表盘的示数为11:01:02,则两次时间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h1min2s
B.1min1s
C.1h1min1s
D.11h1min
29.如图所示,图中秒表读数是
s.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30.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避免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B.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C.避免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31.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A.比真实值偏大
B.比真实值偏小C.不受影响
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32.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C.测量误差偏大,表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D.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
33.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34.某同学进行测量时记录的数据如下:32.56㎝,则他的数据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从记录结果中可以判断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35.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mm;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管的外径,读数如图所示.由此得钢管外径是
mm,钢管壁的厚度是
mm.
36.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元硬币直径的一组数据是:2.47cm
、2.48cm、2.70cm
、2.49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除去错误的数据,则硬币的直径为
。
d
C
图1
图4
图3
图2
5
6
7
8
cm
图2
图3
图2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