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3.1光世界巡行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光学的第一节,让学生认识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光的用途。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海从满好奇。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充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⑵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⑶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过程与方法⑷通过观察、思考、上网查阅资料等,了解光对人类生活的意义。⑸经历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主要是显示光路)的能力。⑹学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学习用作图法分析影子的成因等光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⑺通过学习光的用途,意识到物理知识与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和社会实际密切相联,从而认识“光”、探究“光”的兴趣。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题引入:多媒体播放一些跟光和影有关的画面,引入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光源:播放一些图片、录像资料,介绍各种自然光源(如恒星、萤火虫)、人造光源(包括古代的和新型的光源),以拓展学生视野。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设计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光路图来说明日食和月食,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可以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些跟光和影有关的现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巡行在奇妙的‘光世界’中,开始我们充满乐趣、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之旅。”
欣赏,思考
多媒体播放
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从切身的事实出发,联系生活观察、思考,畅谈光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推而广之,讨论光对人类的意义、对环境的影响等
交流看法讨论、相互启发、
课件图片形象直观展示光的作用,
新课学习
光源提问:光来自哪里?引导学生区别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太阳、灯火等都能发光;然后归纳得出“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图片、录像资料,介绍各种自然光源(如恒星、萤火虫)、人造光源(包括古代的和新型的光源),以拓展学生视野。
实验探究
传播:提问:光从光源发出后,是怎样传播的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光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吗?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吗?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光是如何传播的。请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小组合作利用已有器材实验验证猜想)
课件图片展示舞台上“扫射”的光束,手电筒射出的光柱,扫地时看到的从窗口射进室内的太阳光等,感性认识光如何传播
建构模型
光线是一种物理模型。模型法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科学方法,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方法,为了缩小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建模”的基本思想,可以先出示几幅简笔画,如图3.1-1所示。
图3.1-1由此让学生意识到:用线条可以把事物的基本特征勾画出来,这种方法既概括达意,又简洁方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化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应该使学生知道,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略去事物的次要因素,用简明、概括、直观的方法,把事物的主要特点表示出来。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光线是一种物理模型。模型法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科学方法,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方法,为了缩小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建模”的基本思想,可以先出示几幅简笔画,如图3.1-1所示。
图3.1-1由此让学生意识到:用线条可以把事物的基本特征勾画出来,这种方法既概括达意,又简洁方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化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应该使学生知道,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略去事物的次要因素,用简明、概括、直观的方法,把事物的主要特点表示出来。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图片展示:点光源发出的光和平行光线:动画展示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射击、站队等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自主学习
光速:猜一猜(如能引起学生争辩,效果更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课文。看书后让学生小结,要明确两点:⑴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约为c=3.0×108m/s;⑵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自主学习,了解光速
课堂检测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话题,写出2个场景:⑴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讨论,解答。
白板展示训练题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初二的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阳光照射过树林等。让学生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