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 景:
A.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长期混战;
B. 在北方,袁绍势力很大;曹操的势力也
不断壮大。
3.时 间:
4.地 点:
5.结 果:
6.特 点:
2.交战双方:
袁绍Vs
曹操
(河北一带,十万大军)
(河南一带,三四万人)
1.背 景:
A.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长期混战;
B. 在北方,袁绍势力很大;曹操的势力也
不断壮大。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形势图
曹操像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攻曹
曹操率军约2万驻扎于官渡迎敌。
袁绍大败,狼狈逃回河北。
曹操率军乘胜向北追击大败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五千骑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
粮
水水
河河
水水
濮濮
水水
济济
水水
鸿鸿
沟沟
白马白马
黎阳黎阳
白马津白马津
延津延津
阳武阳武
乌巢乌巢
官渡官渡
黄河
水水
河河
水水
濮濮
水水
济济
水水
鸿鸿
沟沟
袁军进攻路线袁军进攻路线
曹军进攻路线曹军进攻路线
曹军撤退路线曹军撤退路线
曹军偷袭路线曹军偷袭路线
袁军追击路线袁军追击路线
袁军败退路线袁军败退路线
袁军十一万袁军十一万
曹军三四万曹军三四万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堵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留在此处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直扑延津南,追击曹军。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西撤退。
曹军故意将辎重丢弃在道路旁边。袁军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
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辎重全在乌巢,命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率军乘胜追击,7万袁军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3.时 间:
4.地 点:
5.结 果:
6.特 点:
2.交战双方:
袁绍Vs
曹操
(河北一带,十万大军)
(河南一带,三四万人)
1.背 景:
A.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长期混战;
B. 在北方,袁绍势力很大;曹操的势力也
不断壮大。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大败袁绍
以少胜多
7.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曹操军事才能出众,战术运用灵活
B.曹操人才济济,又善于用人,听取正确建议
C.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留不住人才
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
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焉得属曹家。
一、官渡之战
8.影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诸葛亮
袁绍
曹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随后,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招贤纳士,人才济济。
2)经济上:垦荒屯田,生产得到发展。
3)军事上: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志”和“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人也?
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延揽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三顾茅庐
曹操
刘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统一南北
孙权
208年
赤壁
之战
1.背景:
A.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要乘势统一南北;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B.长江中下游的刘备和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刘备
刘备
刘备
208年,曹操20万大军南下
孙权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孙、刘组成5万联军。
赤 壁 之 战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208年
赤壁之战
刘备不敌曹军一路败退,南逃至樊口
火烧赤壁
襄阳襄阳
江陵江陵
乌林乌林
夏口夏口
樊口樊口
柴桑柴桑
(襄樊)(襄樊)
(荆州)(荆州)
(洪湖东北)(洪湖东北)
赤壁赤壁
(赤壁西北)(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九江西南)
(鄂州西)(鄂州西)
(汉口一带)(汉口一带)
刘备刘备
孙权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孙、刘联追击方向
水水
水水
汉汉
江江
(九江西南)(九江西南)
曹军20多万曹军20多万
公元208年,曹操20万大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败退,率兵东逃至樊口。
曹操前
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曹操水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退至乌林,与陆军会合。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一路溃逃,退回北方。
赤 壁 之 战
20万曹军 vs 5万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火攻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3.交战双方:
4.结果:
5.特点: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A.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要乘势统一南北;
B.长江中下游的刘备和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
公元208年
论从史出
孙、刘联军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善于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远征江南,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
孙刘联军
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6.曹操败因:
二、赤壁之战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远征江南,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善于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然而事隔八年,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我们可以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
1、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
然失败;
2、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3、要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4、事在人为,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
历史使人智慧
曹操
孙刘联军
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6.曹操败因:
二、赤壁之战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远征江南,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善于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7.影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曹 操
东汉名士许绍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戎马一生,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曹操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赤壁之战后的主要形势
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还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并抢夺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云贵地区。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势……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魏
蜀
吴
三、 三国鼎立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 三国鼎立
220年
221年
22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政权名称(国号)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公元222年
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
蜀
吴
220年
曹丕
洛阳
222年
孙权
建业
221年
刘备
成都
三国鼎立示意图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三、 三国鼎立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的生活稳定下来。魏国建立之后,统治者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1)曹魏:重视农耕,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屯田
翻车
2、三国经济的发展
2)蜀国:丝织业兴旺, 蜀锦行销三国。
诸葛亮治蜀:蜀国丞相诸葛亮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农耕,重视水利,蜀国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丝织业尤其兴旺,蜀锦行销三国。诸葛亮还改善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三国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我们要怎样看待诸葛亮呢?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
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发展。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吴国和南洋许多国家保持友好贸易往来,大秦商人从海路到达吴国,也受到孙权的招待。
3)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船队曾到达夷洲。
吴国船只
2、三国经济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zxxk
东汉末年
北方
河北: .
河南: .
官渡之战
年
基本统
一北方
南方
刘备 辅佐
孙权 大将 .
联合 组成 .
赤壁之战
年
三国鼎立
要统一南北
魏
蜀
吴
袁绍
曹操
孙刘联军
200
208
诸葛亮诸葛亮
周瑜周瑜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