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醉翁亭记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醉翁亭记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8 22:19:39

文档简介





课题
11
醉翁亭记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难点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关键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7、古今异义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重点字音
滁(chú) 壑(hè)琅(láng)  琊(yá) 辄(zhé)
蔌(sù)霏(fēi)
伛(yǔ)
偻(lǚ)
肴(yáo)
觥(gōng)
筹(chóu)
翳(yì)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积累文章中常见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
(2)词类活用
?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3)古今异义
?①意
古: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今:意思或愿望。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识记
认真倾听范读,把握节奏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根据教师分析,识记一词多义现象
借助书下注释,整理词类活用
分析理解古今异义现象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8、出自本文的成语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指名朗读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翻译重点语句
疏通文意
4、复述文章所表述的内容
5、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②去
古: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今:到、往。
……
(4)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山肴野蔌: 风霜高洁: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
3、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疏通文章意思
4、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5、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全文共四段。
整理出自本文的成语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按要求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自学的能力。
归纳段意:
第1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2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4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熟读并背诵全文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醉翁亭记
第1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2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4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课题
11
醉翁亭记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难点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关键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赏析第一段的艺术手法
分析第二段的写作内容及与第一段的关系
分析作者如何写游人之乐
为什么要写游人之乐
分析第四段内容
体现全文核心的句子
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第3段描写的图画
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艺术手法。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总结: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总结: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总结:“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8.第3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总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精读课文,分析并回答问题: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又写酿泉,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学生分析: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分析并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学生借助教材,找出图画: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领悟主旨
文中“饮少辄醉,而年又高”相照应的文字
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
文章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分析文章写景的特色
分析文中乐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情绪
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讲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总结: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5、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6、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总结: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7、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寻找统领全篇的语句及贯穿全文的字
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情怀。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分析回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根据教师提示归纳:
例如: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
学生讨论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