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访谈
一、必备知识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访谈”的概念
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一个成功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
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1)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
(2)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
(3)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
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3、抓好访谈文本写作
先要整理资料、写出访谈纪要,再作进一步加工。访谈写作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谈话者本意。由于访谈反映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要适当剪裁,着力突出关键。注意访谈文章的时效性,典型性,使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较好地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二是体现和强调现场感。
(二)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2、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文中有关XXX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
【答题思路】
备考4大策略
客观题居多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时,要注意以下4点:
(1)采用正确的阅读顺序,即“主观题题干→原文→客观题”,这种顺序既能避免客观题错误选项“先入为主”,又能第一时间发现主观题的答案要点。
(2)加强客观题的训练,把握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客观题题文的“比对点”,提高比对效率。
(3)提升读图能力,掌握解答图表题的技巧。这一点对准确理解文意和精准做题均至关重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对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专项训练。
(4)掌握根据原文内容,摘取、整合、提炼答案的能力。
三、对点专项练
【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43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注)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年10月21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
3.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A
3.(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3)因敦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文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
D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首先要理解“悠悠敦煌情”的内涵,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常沙娜与“敦煌”相关的内容。如文章开始部分常沙娜与父亲在敦煌临摹,然后1945年办了父女画展,并因此带来了留学的机会,“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后来“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52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可见在设计的工作中,敦煌的艺术给了常沙娜很多的灵感。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检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 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 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
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D.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答案】
1.B
2.B
3.①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痛或阵痛,已经有大量作品涉及伤痕问题;②目前文化界还没有对这种创作倾向做出准确的判断;③新伤痕文学的书写有助于发现问题根源,对时代起照亮和疗愈作用;④年轻作家已经在新伤痕文学的创作方向上做出了积极尝试,更值得我们重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B项,“旧的‘伤痕文学’”,“缺乏文学价值”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从文中看,杨庆祥是把《第七天》定位在“新伤痕文学”范围里的,因此B项错误。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杨庆祥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的原因,理解“伤痕”的内涵,说出我们的伤痕,可以表达我们共同的诉求;能让我们深刻反省文革时期的政治隐痛问题;有利于对过去有发现与揭露作用。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模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巧妙引用诗词,这既符合访谈话题内容,又充分地表现了她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却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3.点评嘉宾认为当下该如何去努力激活诗心,唤醒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请概括作答。(4分)
【答案】
1.D
2.B
3.①当下人们生活紧张,可以利用零星的休息时间品读篇幅不长的诗词。②读诗不止于背诵,更要用心体悟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魅力,拥有诗意情怀。③研究诗词的学者要精彩阐释古典诗词,为人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让人们感受诗词的全部魅力。④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各方齐心协力,利用现代技术,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以更好地普及传播诗词文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D项,答非所问,选项是强调诗歌的生命力,不属于题干所问“‘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强加因果,“因……所以……”错误。文中说“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只是就事论事,不能说明“第二季比赛更成功”与“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错误。依据“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可知,这里的“高冷”是褒义词,“高雅”的意思,对其引用并无不妥。
D项,曲解文意,“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错误。依据“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可知,二人是从不同角度讲古典诗词的意义,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否定。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信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将这些信息整合后分条作答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