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7-29 11:17:38

文档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C.化学反应的快慢
D.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下列对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
C.每4份质量的磷和5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D.磷和空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3.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C+O2C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H4+2O2CO2+2H2O
4.将8
g
A和10
g
B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6
g
C
和一定质量的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中A和D的质量变化比是8∶6
B.生成D物质的质量是12
g
C.4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3
g
C
D.每8份质量的A和10份质量的B完全反应后生成6份质量的C
5.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可表示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下列关于葡萄糖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可能含有三种以上的元素
6.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种类均不改变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与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7.硝酸铜[Cu(NO3)2]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
N2
B.NO2
C.NH3
D.SO2
8.有关化学反应C+O2CO2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的数目不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9.
“”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2∶1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
D.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
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值为1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和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2.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3.某物质R在8
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对该物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物质R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物质R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物质R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6%
D.物质R的化学式为C2H4O
14.(双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7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7
15.(双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0
40
0
0
反应中质量/g
m2
3.6
反应后质量/g
m1
0
63
9
A.
m1的值是32
B.m2的值是16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甲与丁在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比为32∶9
16.以2H2O2H2↑+O2↑为例,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意义
读法
(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在________条件下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__
(3)表示各物质之间的____________
(4)每________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________份质量的氢气和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
(5)表示各物质粒子之间的____________
(6)每________个水分子反应生成________个氢分子和________个氧分子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C [解析]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得到的信息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
2.B [解析]
该反应从宏观的角度看是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从微观的角度看是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B
4.A
5.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葡萄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6.C [解析]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种类都改变了;反应物是两种单质;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
7.B [解析]
硝酸铜中含有铜、氧、氮三种元素,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硝酸铜可能会分解生成氮气或二氧化氮,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污染物,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
8.D [解析]
化学方程式中“+”
应读作“和”或“与”,“===”应读作“生成”;在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改变;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9.B [解析]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6∶2=3∶1;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物的图示中有一种是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只有一种;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10.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为(20+5+2+37)-(35+2+12)=15。因为反应后X的质量减少,所以X是反应物;W的质量减少了37
g-12
g=25
g,故W是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5
g-5
g=30
g,故Y是生成物。该变化可表示为X+W―→Y,故Y一定是化合物;反应中Y和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0
g∶25
g=6∶5。反应前后Z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
11.D [解析]
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丁―→乙,属于化合反应;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8
g∶20
g=7∶5;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
g∶28
g=2∶7。 
12.C [解析]
甲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2%,是生成物;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丙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16%,是生成物;丁反应后质量分数减少18%,是反应物。
13.B [解析]
物质R的质量为8.8
g+3.6
g-8
g=4.4
g。8.8
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
g×=2.4
g;3.6
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0.4
g,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全部来自物质R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为2.4
g+0.4
g=2.8
g<4.4
g,所以物质R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且氧元素的质量为4.4
g-2.8
g=1.6
g,故物质R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物质R的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故物质R的化学式为C2H4O。
14.AB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
g-2
g=12
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
g;丁的质量增加了36
g-5
g=31
g,故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1
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加反应的杂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
g-12
g=19
g,故x的数值为26-19=7,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9。
15.A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0+40=m1+63+9,得m1=8;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比为40?9,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解得m2=24;由表可知,甲、乙是反应物,丙、丁是生成物;由上可知m1=8,则甲与丁在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比为(40
g-8
g)∶9
g=32∶9。
16.(1)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2)水 通电 氢气 氧气
(3)质量关系 
(4)36 4 32
(5)相对数量关系 
(6)2 2 1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蜡烛燃烧逐渐变短
B.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
C.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红磷的大
D.纸燃烧变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
g酒精溶解在55
g水中形成60
g溶液,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质量比细铁丝的大,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
L氢气和1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3
L水蒸气
D.完全电解10
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0
g
3.据图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4.下列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后,固体由紫黑色变成墨绿色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冷却后固体质量减少
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D.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最终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与未加二氧化锰时相同
5.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
6.镁条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空气)中燃烧,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7.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反应后质量减少
C.该反应的产物是两种物质
 
D.反应后分子总数不变
8.雷阵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原因之一是空气中少量氧气(O2)转化为臭氧(O3),表示为O2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
B.O2与O3都是化合物
C.等质量的O2与O3所含分子个数相等
D.该反应中消耗的O2质量与生成的O3质量相等
9.(双选)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是混合物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该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1∶1∶1∶1
10.按要求完成下列两个实验探究方案(表中实验结论分析处填“=”“>”或“<”)。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反应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前总质量
M1
N1
反应后总质量
M2
N2
实验结论分析
M1________M2
N1________N2
(1)方案一中,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方案二观察不到天平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装置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用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一定改变的是________,可能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①物质的种类 ②物质的总质量 ③元素的种类
④元素质量 
⑤分子的种类
⑥分子的数目
⑦原子的种类
⑧原子的数目
⑨原子的质量
13.实验室常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酒精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酒精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元素。
14.现将8
g
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8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22
g
C和18
g
D。若现有16
g
B与足量的A充分反应,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15.a
g
KClO3与b
g
MnO2混合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反应后生成O2________g,同时生成KCl________g。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B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水结成冰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所以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D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
3.C 4.B
5.D [解析]
A、B、C项的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且未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6.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7.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的产物是一种物质;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的分子总数减少了。
8.D [解析]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O3;O2与O3都是单质;由于O2与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所以等质量的O2与O3所含分子个数不相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所以该反应中消耗的O2质量与生成的O3质量相等。
9.BC
10.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白色粉末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 > 
(1)防止红磷燃烧放出的大量热使瓶内气体膨胀而冲开橡胶塞
(2)反应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未被称量 密闭
11.
(1)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解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全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尤其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考虑参加或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12.(1)C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没有被称量
(2)②③④⑦⑧⑨ ①⑤ ⑥
[解析]
(1)利用图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目的,因为装置是密闭的;利用图B实验也能达到目的,因为反应物与生成物中都没有气体;利用图C实验不能达到目的,因为图C装置敞口放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没有被称量。(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所以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由于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元素的种类也不变;由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所以原子的总质量也不变,故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从而物质的种类也一定发生变化;由于原子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3.碳、氢 氧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4.20
[解析]
由题意“A和B发生化学反应,8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22
g
C和18
g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得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2
g+18
g-8
g=32
g。又因为“有16
g
B与足量的A充分反应”,则可求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设与16
g
B完全反应的A的质量为x。
A + B ―→ C + D
8
g
32
g
x
16
g
则=,解得x=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和D的总质量=参加反应的A、B的总质量=4
g+16
g=20
g。
15.(a+b-c) (c-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则m(KClO3)+m(MnO2)=m(剩余固体)+m(O2),故m(O2)=m(KClO3)+m(MnO2)-m(剩余固体)。剩余固体包括生成的KCl和MnO2,故m(KCl)=m(剩余固体)-m(MnO2)。